穿过牛津城:草坪酒馆(Turf Tavern),牛津最古老的酒馆


穿过牛津城,犹如走进历史。



从叹息桥下的新学院巷(New College Lane)往里走几步有一条极窄的小巷子,每次徘徊在这里,都能看到仨仨俩俩的年轻人从这个狭小的口子进进出出,这么狭窄的巷子里隐藏了啥好去处?受到好奇心驱使,进去看看~

拐进巷口就看到了这两块牌子:“圣海伦斯通道”和“十二世纪草坪酒馆”(Turf Tavern)~

进入小巷左拐右转,然后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座古老的酒馆~

那座高塔是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教堂。原来传说中的、极富盛名的草坪酒馆(Turf Tavern)就隐藏在这条小巷的深处,在牛津大学老城墙边上。据介绍它是牛津最古老的酒馆,建于十二世纪,从外面看酒馆布局精巧,石头墙壁看上去就知道年代久远。

此处进来过一次,那时游客太多了,不方便拍照,疫情期间关门歇业,此处空无一人,可以随意取景拍摄。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它藏在这个角落里,巷子口又没有大幅广告牌(广而告之),挂在里墙的这块牌子不注意就被忽略了。然而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或者在牛津学习工作的人,都会慕名来到这里喝上一杯!这里也是牛津学生庆祝他们毕业考试最常来的酒馆之一。据说他们会穿着学位服、戴着花环、一身彩纸屑,在这里祝贺他们完成了一场重要的考试。

这里是酒馆的后院,夏天倒是挺适合坐在这里,凉风习习,啤酒伴着炸鱼薯条~

据记载,酒馆的前身是一个建在城墙外、护城河边、名为“Spotted Cow”(花斑奶牛)的麦芽作坊和小酒馆。这里有以酒馆名字冠名的“Turf Tavern啤酒”。


斑驳陆离的城墙,述说着岁月的痕迹~

这里是前院~

(上图)中间那块牌子上写着:体验牛津的魔力,它的灵感来自:哈利.波特、莫斯探长、爱丽丝梦游仙境、托尔金。

(上图)右边这块牌子:《英国内战时期(1642-1651)》。议会党(圆头党)和保皇党(骑士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主要是英格兰的统治方式……据说,圆头帮成员在草坪这里秘密开会,以争执和辩论国王之未来。

——这家酒馆也留下了英国内战时期的遗迹。

(上图)左边这块牌子上写着:《著名的草坪酒馆和斗鸡》。1575年,从理论上讲,未经副总经理许可,任何人不得进行斗鸡、熊击、纸牌或副牌。 到了1660-1685年恢复期,法律只针对纸牌和副牌上的欺诈行为。

谷歌一下:熊击(bear bating)是一种娱乐形式,放出狗去攻击圈养的熊。

——有点感慨,那时在高等学府牛津的酒馆也有赌博性质的游戏,酒馆就是赌场啊。

(上图)中间列出了曾经来过这里喝酒的名人:伊丽莎白.泰勒,玛格丽特.撒切尔,斯蒂芬.霍金,奥斯卡.王尔德,托马斯.哈迪,戴维.卡梅伦,艾玛.沃特森,欧内斯特·海明威,本·金斯利,杰克·格里森等。

(上图)右边这块讲述了比尔.克林顿当年的一件“丑事”:据称,在草坪酒馆,六十年代在牛津大学期间,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在吸食非法物质时,他“没有吸入”('Did Not Inhale')……

——这个挺有趣,克林顿是美国前总统,他曾经在这里抽过大麻,但他一再强调说他并没有“吸进肺里”。

(上图)左边这块很有意思:1963年,在牛津大学就读时,正是在这里,草坪酒馆,鲍勃.霍克,澳大利亚前总理,在11秒钟内喝下一码杯啤酒之后,进入吉尼斯纪录。

——谷歌了最下面一排粗体大字 “a yard of ale”:一码杯啤酒。酒馆里有一种喇叭状细长啤酒杯叫“一码杯”,专供传统的喝啤酒比赛使用。这种酒杯可盛一品脱啤酒,谁最快把酒喝完而不漏出一滴谁就获胜。

(上图)那棵大树后面是新学院的塔楼。

(下图)右上方这块铜牌说:许可出售所有用于在场所内或场所消耗的含酒精液体~

(上图)左边这块牌子讲了一个故事《莫斯探长在草坪酒馆》:草坪酒馆曾在科西尔·德克斯特(Corsir Dexter)的小说《莫斯探长》中亮相,并在改编的电视剧中可以看到莫尔斯和刘易斯在酒馆里喝着一品脱...…

英国是一个嗜酒的国度,在高等学府牛津就读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家小酒馆的口号就是: “an education in intoxication(在酒精中的教育)”~

在这块广告牌对面是一家“Bath Place Hotel”(巴斯地方旅馆)~

从酒馆走出来,发现这栋楼的外墙上挂着一块蓝色牌子,这是英国旅游部门颁发的旅游点的标识牌~

牛津郡蓝色铭牌板(威廉·莫里斯学会)~

珍妮·伯顿(JANE BURDEN),威廉·莫里斯夫人(1839-1914),前拉斐尔画派缪斯女神和刺绣师,于1839年10月19日出生在此通道的一处住宅中。

我注意到了牌子上的“前拉斐尔派”(Pre-Raphaelite),曾经在阿什莫林博物馆3楼看到了此画派作品(有专文介绍)。这位珍妮是该画派的御用模特,想必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吧!回来谷歌一下,果真如此。

珍妮·伯顿(Jane Burden 1839-1914)

父亲是马夫,母亲是洗衣女工。1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前拉斐尔画派最著名的创始人之一但丁·罗塞蒂(Dante rossetti 1828-1882)发现,惊为天人,请她担任他们画派作品的模特,珍妮同意了。

当时威廉·莫里斯积极参与美术改革活动,活跃于前拉斐尔画派的圈子内,他非常崇拜罗塞蒂,视其为导师,也被珍妮的美貌深深吸引,1859年20岁的珍妮嫁给25岁的莫里斯为妻。在莫里斯的影响下,珍妮实现了自我再造的过程。她天资聪颖,很快就流利地掌握了法语和意大利语,而且在古典音乐钢琴演奏上有很高的造诣,她是艺术家们眼中最美丽的缪斯。

罗塞蒂最著名的画作,以珍妮为模特的《白日梦》~

网上下载

1865年开始,罗塞蒂与珍妮始终保持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她是他的缪斯,一直到1882年罗塞蒂死去。这是一段为纪念前拉斐尔画派这场美术改革运动而生的关系。

1870年罗塞蒂画的珍妮·莫里斯~

网上下载

罗塞蒂死后,43岁的珍妮专注于手工刺绣,与女儿共同经营手工绣品店,颇有成就。这份成就也可说成是前拉斐尔派艺术宗旨与工艺美术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下面放一张在阿什莫林博物馆66号展厅展示的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一幅画《佩拉斯库拉》(Perlascura),1871年~

旁边的牌子上写着:

珍妮·伯顿(Jane Burden)于1859年嫁给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之前,她就一直是罗塞蒂画作的模特之一。 在1860年代后期,她开始与罗塞蒂进行浪漫的情感联络,他在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她的特色。 这幅肖像画最初被命名为“暮光之城”,但后来成为Perlascura,意为“黑珍珠”,意大利女性名字。

再次了解一下“拉斐尔前派”——

1848年,一些画家在伦敦成立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这些画家拒绝接受那些受到中世纪绘画影响的古典主义画派的规则,他们更青睐的是重现历史和神话场景,怀旧而令人回想的气氛,以及充满符号和隐藏含义的场面。从艺术风格来讲,他们的绘画带有明亮而优雅的特质,色彩范围也非常宽广。他们同时受到了莎士比亚以及同时代浪漫主义诗人的启迪,因而在描绘圣经故事的同时,也会描绘维多利亚时代日常生活的场景。拉斐尔前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加布里埃莱.罗塞蒂。

那块蓝色铭牌上注明珍妮出生在此处,原来她是牛津人,出生贫困家庭。过去的房屋估计是老旧破小全都拆迁了,这里都是比较新的楼,所以说“在此通道(passage)的一处住宅中”。

牛津人说,离开牛津前未光顾这个酒馆就不算到过牛津。嗯,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和仨俩密友来到这里——草坪酒馆喝上一杯!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过牛津城:草坪酒馆(Turf Tavern),牛津最古老的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