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标感》(七)—打造有目标感的社会文化

齐帆齐微课

电影《弱点》中,讲述了一位黑人小孩在家暴的环境下长大,孩子有两米高,样子有点吓人,家里没有人关心他,爸爸天天打他,所以他不愿意回家,就在大街上流浪。后来被他的老师发现了,就把他带回了自己家,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

电影《弱点》

老师的小孩都还小,好奇地看着突然住进来的陌生少年,在老师的关心和贴心教育下,这个大块头的孩子,被培养成了美国一线的橄榄球明星。

听起来是不是很离奇,但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从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如果一个人愿意伸出手来帮助别人,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都会帮助孩子找到目标。

在解决青少年目标感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不能总是减少赤字的思路,而应该是发现亮点的思路。

“减少赤字的思路”,就是在做青少年工作时,首先想的就是不要让他们吸毒,不要让她们早孕,不要让他们有暴力行为,不要让他们偷窃。我们脑子里想的全是负面的东西,想的是怎样制止这些负面的事情发生。

但是心理学家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思路做事,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抗拒,不愿意合作。你把他想得很坏,总是在预防这些糟糕的事发生,你心里对这些人群的设定是阴暗的,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年轻人都是一个机会。

在《弱点》这个电影中,当我们看到老师决定把这个受伤害的大个孩子带回家,我们的心里肯定都会捏一把汗:一位女老师把在大街上流浪的、大块头的、比她老公个子都高的小孩带回家,这得有多大的风险?

电影《弱点》

我们心中很容易担忧、很容易害怕,但是老师太了不起了,她认为这个孩子还有机会,未来有可能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不要总做出“减少赤字”的行为。

我们要经常跟孩子讲“你能做到”。虽然“你能做到”这句话被人定义为心灵鸡汤,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你听到成年人跟你讲“我相信你,你能做到”,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这句话跟我们长大后听到的口号是不同的,孩子可能真的会被激励到。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一些挑战,让孩子做一些有点难度的事情,才能够让他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在学校里,我们把“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放在最前面。为什么学数学?为什么学语文?为什么学物理?这些东西非常重要,甚至你把“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彻底讲明白了,孩子真的接受了,你就是把他扔到图书馆,他也会主动学后面的课程。

同时,老师给孩子们展示更多正面的榜样。让孩子看到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是怎样成长的,怎样为社会做贡献的。这就是我们去打造一个有目标感的社会文化的步骤。

通过读这本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能够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同时,也关注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能不能从今天开始去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标。

无论我们多少岁,今天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当下我们就是一位年轻人。我们说给所有年轻人的话,就是说给我们自己和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此刻都有机会。

“最终,所有的年轻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在此替代他们。但我们极有可能做的,是让他们做出能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幸福感的好选择。我们能够带给他们点燃他们想象力的可能,鼓励他们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远大志向的支持,以及创造激发他们而非让他们意志消沉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关怀下,没有年轻人不会感到振奋,通往目标之路是为每个人敞开的,通过帮助所有的年轻人找到目标,我们整个社会也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实体书

作者的一席话,醍醐灌顶。这本书真的很棒!

22年度写作营第166篇,1389字,累计216297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目标感》(七)—打造有目标感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