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昨天既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07个国际护士节。
当时间辗转14时28分 ,全城鸣起了防空警报,我仿佛回到了2008年。
我只记得当年的我还小,电视不断播报着地震的画面,触目惊心。至于当年我为灾区捐了多少钱,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把杨绛先生著的《我们仨》读完了。
既深切缅怀当年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也为杨绛先生一家坎坎坷坷历经的磨难以及生离死别感到无比的心酸。
刚接触《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本学期的一节英语课上。
英语老师课件中的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看似幸福甜蜜的爱情故事令我们全班同学啧啧称赞。
1932年初,杨绛借读于清华大学。当年3月,初识钱钟书。两人初见便如老友相逢,侃侃而谈;又因为恰好都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他们一见钟情。
细品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字里行间的来往情书,曾点燃多少热血青年内心炽热的熊熊烈火,毕竟谁不想在大学时代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呢?
不过,《我们仨》讲述的并不是单纯的讲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而是他们1935年到1998年63年间鲜为人知的家庭历史。
封面上“mom,pop,圆o”,起初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或许是一种什么特殊符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读完后,我才明白这是杨绛先生手写的“我们仨”的“单词”,mom指的是杨绛先生本人,pop指的是钱钟书,圆o指的是他们的女儿钱瑷。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做了一个梦,她和一同散步的钟书走散了,惶急中她醒了,钟书在她旁边的床上睡得正酣呢。
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在驿道上相失。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家人!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工作、读书,苦也过,乐也过,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人所向往温馨幸福的家庭么?
他们的足迹跨越欧亚大陆,穿越风云变幻的半个世纪:疾病、战火、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狂风暴雨,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这个由仨个人组成的家庭始终是一家人遮风挡雨的避风港!
女儿钱瑷在英国出生,本就该享有英国国籍的待遇,但他们并没有选择英国这片“圣地”,而是毅然回中国,做中国人。
我们总想逃离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但他们在“困难时期”依然逆水行舟,这可能炽热的爱国情怀吧。
亲情忧伤始终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杨绛先生的悲痛欲绝只能用她自己的言语来表达: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丧女之痛、丧夫之痛,接二连三的打击,她没有被命运彻底击垮,也没有抱怨上帝的不公。这是一种怎样的乐观?
杨绛先生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
他们在生活中“捡石子”。
钱和杨两个人总是比谁读的书多,女儿钱瑷也是博览群书,图书馆里从不缺少他们的身影,这是一种勤奋的身影。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人生大概就是如此,与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有的人注定只是匆匆的过客,有的人自始至终都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两年前,105岁的杨绛先生离开了我们。《我们仨》还在不断的重印、发行。
遵照杨绛先生的要求,《我们仨》全部版税都寄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整本书给人的整体感受:多么好的一家人啊。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最后剩下我一个人的悲痛、寂寞、无助……她都在默默承受着。汶川大地震带来的支离破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或许只有亲历者才有真感受。
有人说: 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它们是咳嗽、穷困和爱;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它们是时间、生命和爱。
你总以为来日方长,但可能一不小心就是后会无期,有太多的东西无法挽留。
最后我想引用近期《人民日报》官微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
经历过灾难,他才知道,生活要用力,爱自己和爱别人,其实都很难。你要记得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你要记得陪你哭过的人,你要记得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因为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只有经历过生死和灾难,才能体会生活的真相。
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不管是人是物,都理应如此。
随便说一下,今天是国际母亲节。记得给自己的老妈打一通电话哦,一句简单的问候胜过千言万语。
那怕那三个字你始终没有对她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