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的制衡

《政治秩序的起源》在讲印度一节时提到一件有意意思的事情。在印度古代某个时期,有一家地主正在翻新屋顶,一名糖果商恰好前来处理账目问题。地主和糖果商在数额上起了争执,于是糖果商劝说正在地主家屋顶施工的泥瓦匠停止服务。事情的结果是,地主最终妥协,按照糖果商的数额结清了账目。

地主的种姓要高于糖果商和泥瓦匠,竟也有向他们妥协的时候,这一下就刷新了我的认知。

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到旧时欧美报纸上出现的清朝人,大都是一副拖着辫子又矮又丑愚昧落后的形象。

image

清朝虽然是落后不少,但你我都知道中华文明有着极为复杂的纵深,并非一个简单的「印象」可以概括。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大约便是源于表面而粗浅的认知。

对于种姓制度来说,愚昧落后是真,阻碍现代文明是真,低种姓在高种姓面前永远低人一等也是真,而种姓之间不通婚难流动,低种姓的人祖祖辈辈只能从事低贱的工作同样是真。据说当一位婆罗门遇到正在工作的作为清道夫的首陀罗(这恐怕是常有的事),他回家后,光是复杂的净化仪式就要花费半个小时以上。

然而,我看到,正是涉及到工作的事情,让种姓制度蕴含着我不知道的复杂一面。

种姓制度除了纵向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四个等级,还有横向的涉及不同职业的若干等级。两种等级被称为瓦尔纳和迦提,它们纵横交错之下,才是真实的种姓制度。

在此新视角下,上文中那个半小时净化仪式的让人惊叹的例子,不禁让我想到刘德华在电影《新上海滩》中饰演的丁力。

image

丁力的发迹始于垄断上海滩弄堂倒马桶的生意,我还记得用布条堵住鼻孔的刘德华兴奋的大喊:全上海的屎,都归我倒了!

反正婆罗门宁可自杀,也绝不会倒马桶,所以,低种姓对于高种姓形成了某种制衡。

在《魔兽世界》引入国内以前,我们的游戏里,玩家都是建立帮会或门派。但魔兽世界里却是叫公会。在西方,很早之前各行各业就有自己的公会,就连刺客,也有刺客公会。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没有公会的名头,却比公会更加紧密,也更为彻底。

由于种姓的限制,职业和家族深深绑定在一起。在中国,家庭往往重视教育,以期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但在印度,教育几乎不存在吸引力。未来的道路取决于出生的家庭,一个人只要做好瓦尔纳和迦提规定好的角色就好。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政治生态吊诡的印度:社会极其不公,却又极其稳定。在我想象中,一个普通的印度人从出生到死去,都生活在安全感十足的家庭怀抱中,几乎所有事情都能受到亲戚的关照。

工作、生活和家庭,是一体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整个社会就这样在无数个高度自治的小团体中安之若素。

由于不能有效优胜劣汰,印度从未有过强大的军队,于是又出现了另一幅吊诡场面:易被外族占领,却难以有效管理。

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如今都换成了伊斯兰文明。古印度也曾被伊斯兰文明占领过,但只留下一亿多穆斯林,未能成为社会主流。

对印度影响最大的还是英国人,如今印度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全都是英国人的功劳。英国人是离将印度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最近的外族人。

圣雄甘地领导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我看来,就像开头故事中的糖果商和泥瓦匠一样,这场运动只是一次规模更大的种姓制衡,而且英国人最后也选择了妥协。

ps. 作者从未去过印度,以上只是看书后的推测与想象,切勿当事实看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度种姓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