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不被控制,不只是指你不被他人掌控,在这里也指你不被自己内在的非主人部分掌控。这是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你不被控制,意味着你是自由的,是可以把握自己、驾驭自己的;同时也意味着你有一个中心,你的中心是有王者存在的;你的系统是你自己的,是完整的,你是安住在你的内在的。
第二章
1 如果孩子在身体上受到束缚,他身体上的畏缩和紧张就会导致他心理上的畏缩。只有身体可以被自由地支配,他才会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他的肢体才会是柔软的、
开放的和接纳的。在身体上有尊严,脊椎才能挺直,胸膛才会昂起,个子才会长高,继而在心理上才有尊严,最后在人格上有尊严。
2 0-3岁的主题是唤醒身体的每个部位,副主题是孩子用身体发现、创造出内在的情绪、感觉、些微的心理和认知,这些被交融在儿童的身体活动里。成长的过程堪称一首生命的交响乐。
为什么要用“交响乐“这个词来形容?因为儿童的意识和身体并未分开,切尚在发现和创造的初始。所以,每一部分都无法达到独立出来的状态,但这恰恰造就了儿童奇特的生命力。
3 儿童内在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他的思维和行为)是一体的,禁止儿童的行为就等于禁正了儿童所有的成长。儿童的行为发展恰恰反映了早期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这些特征有别于成人的某些认识,诸如“儿童活动就是在锻炼身体要求儿童安静地听和思考”,这样的想法并不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这不是儿童的状况,而是成人各种内在功能独立之后的行为模式。
4 童年时期对自己内在环境剥离得不好或者辨识不清,那么成年后就会在各方面与他人共生,也就是依附于他人,并迷失自己,失去内在的独立和稳定。
这样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仍然会像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一样,附属于他人并被他人掌控也就无法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与他人独立而和谐的关系。
共生是童年期的一种生命特征,如果成年后还残留这种共生,就表明个体仍未发展成熟。此时个体内在的环境就会因不稳定而无法平衡,也会和其他人产生混淆,我想成人的痛苦或许就源于此。
5 孩子会在长达半年甚至1年的时间里用嘴到处“品尝”,在3-4个月的时间里用屁股行走,在2-3个月的时间里用手下楼梯或者把类似盆、钢的东西往头上顶。这时的孩子还不能把自己的身体整体性地组织和运转起来。到了3~4岁,上下肢的协调性好了起来,冒险也就开始了。到了4-6岁时,儿童可以灵活运用身体了,不仅如此,他还会开始自然地用身体创造和发现自己内在的心理和精神。
3-7岁的生命发展主题是:协调和联合身体的所有功能,全面地发现和创造自己的世界。协调本身就变成了儿童生命中的一种成长的能力,为其后心理、认知以及其他部分的协调整合奠定了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基础。
6.到了7~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弹珠,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几乎在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他们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但真正的体育运动出现在12岁之后,那时他们才会有体育中的精神激情。
舞蹈成为这个年龄的最爱,它比体育活动更受孩子欢迎。演出成为每个孩子通过身体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核心活动。
7 青春期,其重要性相当于0-3岁时期,是人一生中第二次身体发育和产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精神发展非常迅速。青春期的发育过程像生命乐章的一个小高潮。青春期,是身体真正发生飞跃变化的时期,就像海豚从海面上一跃而起,这个成长过程充满激情。青春期的孩子。生命力的激情成熟地蕴涵在每一个细胞里。
青春期到来时,身体不是被发现和使用,而是孩子从内部萌动出一种身体的新的感觉。他们突然发现了身体内在更深处的秘密,身体不再是为了身体,其他的特质也发展和独立起来。我们可以用发展完善的头脑来支配身体,可以让身体表达我们的想法、感觉、心理和精神,身体成为我们表达自我的最亲密的伙伴,这令人惊喜。自此以后,我们的内在环境和自我都开始在身体上呈现出来。
第三章
1 人是个情绪体。
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绪一起到来的,那就是孩子的一声啼哭。从此孩子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夕相处、终生相伴。出生时,情绪即伴随而来,婴儿一开始就天然地拥有了它。如同身体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以达到成熟。
2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表示、表达和导出。这里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流淌。这时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就是爱。
3 通常,孩子会借由一件小事,引发积压已久的大情绪的释放。情绪有悲伤也有喜悦。有些情绪会让我们痛苦,而有些情绪则会让我们雀跃,但不论哪种情绪都充满了意义。
4 情绪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内在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粱走向外在物质的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内在精神的世界,并用内在的世界接纳外在的世界。婴儿就是在情绪的帮助下逐渐调节与过渡,逐渐调适而平静,并走向更广阔的外在世界和更深处的内在世界。
情绪平衡着儿童身体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新感觉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刚刚产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不断发展的认知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一个新的自我创造历程的承受力,也化解着他所遇到的各种危机,缓解其冲击力和刺激。
既然情绪有着如此的重要性,那就要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而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就必须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情绪的自由,因为自由确保了情绪到来时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
情绪就是这样来了去,去了又来。
5 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直接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哭,这就使孩子的情绪成长无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那样成熟。如果我们能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一有苗头就能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它,我们必然就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让情绪在合适的时候保护自己,也可以让情绪在我们统满喜悦和爱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里表达、彰显,这样我们就会趋于宁静和平衡,并放眼长远,不拘小事,有理性。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是要依靠情绪
不仅儿童,成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时(甚至是一些小变化),也是借由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过渡的。释放情绪就是调节的最好办法。
6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也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的,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干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怒了父母,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太大的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节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这是背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让情绪成长、成熟起来。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这样孩子在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一头大象、一头狮子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堵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有了一个参照模式,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
7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内在的调整下变得平缓,也不再过于风云突变,内在的宁静、平和已经初见端倪。
8 婴儿不是认识到妈码的情绪,而是和妈妈的情绪共生,也易于和其他成人的情绪共生。在儿童期,和妈妈共生的首先是情绪,这使得儿童对情绪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觉察力。儿童凭着这种敏感和觉察能力,来判断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由于儿童过于弱小,生存是儿童潜在的本能愿望,所以对情绪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来防卫、保护和维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儿童一面努力剥离着共生的情绪,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觉察能力发展着对成人内心世界的觉知,这就是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