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畏系统》| 好孩子要付出的代价

这一整个学期,女儿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不是起床运动,或读书,为的是无论下雨还是堵车,都能保证做一个不迟到的好孩子。

想起以前搭同学顺风车的日子,足足要少睡半个小时。

但小人家说,顺风车来的太晚,一堵车就迟到了。我只是想做一个准时的好孩子,这也不对吗?

好像很有道理,但哪里又不太对?

读到《佛畏系统》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好似突然明白了问题在哪里:

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说明你在机场待的时间太长了。      --  经济学家 乔治·斯蒂格勒

如果你为了追求一个完美的记录,而确保从不错过航班,就必须每次提前很久到达机场—— 那你的代价就有点大了。

生活充满不确定,一份完美的记录和付出的代价比,是否值得?

一、关于代价

我曾负责完善过我们公司新工厂的报销制度,以为看多太多投机取巧的行为,因此竭尽全力试图把所有可以钻空子的地方堵死,当我拿着自认为已经比较“完善”的方案给领导时,他皱着眉头说,太繁琐了!光读懂就要花很多时间,再去核实,公司要付出多少时间和人力成本?当一个员工出差要考虑方方面面,畏首畏尾,他是什么心情,他能办好该处理的事儿吗?

这套追求天衣无缝的方案,最终只放在我电脑中。

没有漏洞的系统不见得是最好的系统。最好的系统应该在减小的损失已经比不上付出的成本时,停止优化。

追求完美没有错,但要知道:完美是个奢侈品,她很贵。你很想拥有它,但要先看看它的标价,要付出什么去换取,衡量值得不值得。

如何寻找最好的系统?回到女儿上学的问题。

1、评估价值

早起半小时去赶公交,基本在7点10分能够到校。即使有堵车的时候,也会比较稳定的在7点25前到(学校要求7:30)。老师从此没有一次责备过她迟到~ 心情愉悦不少

2、付出的成本

时间更早:公交车时间不准,要更提前到,早上扎扎实实少睡半小时,早上萎靡不爱吃饭。

花费大人时间:我要提前送,空等班车二十多分钟。

家庭关系紧张:早起要早睡更多才行,但通常做不到,家里长辈就会非常焦虑,总是为此批评。

3、当成本超过价值,重新考量选择。

跟孩子分析利弊,如果她认可付出的太多,还不如承受老师偶尔的责备,就停止这样做。

如果她认为老师的一次的责备对她的心理影响大过天,是宁愿付出代价去换取的,那么就继续。

家长想其他办法去调整,配合孩子的决策。


其实孩子如果能够转个角度想想,为什么在意一份不迟到的记录?为什么如此在意老师偶尔的责备呢?

真正懂得抓大放小的孩子,才不惧怕老师的苛责,发挥特长,搞好成绩,老师其实更喜欢,更宽容,更偏爱。

试探底线,允许自己偶尔放飞又何妨?

二、关于放飞

曾经听过一个老师讲述自己的故事。他说很多年来,他讲课的时候从来都是精心准备才上场,要给到学生最多,最准确,最成熟的思考。

而突然有一天,他因为某些事情没能准备就要上场,他非常惶恐,但也只能豁出去了。没想到,那天的讲课效果比之前的都好。他随性而至,思维飞跃。学生跟着他神游,提了很多问题,激发很多新想法。

他偶尔的放飞,似乎发现了新的大陆。

我们紧紧跟随,深深关注,想要做到完美的某些细节,可能在系统中微不足道。

把一件事做到差不多水平很容易,但如果进一步突破,追求完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让我们错过更重要的,更关键的事情。

我曾经在2-4晋级的时候,深深体会过放飞带来的意外之喜。

2-4之前的每一份稿子,我都反复的在家里背上很多遍,每次晋级,都是闭着眼睛能背下来的感觉。而2-4那一场,由于时间太长,准备太仓促,第一次“背稿”的时候前后不搭,忘词儿不断。

我师父看着我说,放下稿子,重来一次吧。我决定破釜沉舟,破罐破摔!于是我完全不记得该轮到哪一句,全凭着自己的理解即兴放飞。而那一次,现场的互动超级好,学习者感受到了灵活、感受到连接,那一刻我终于有了学习促进者的样子,引导大家拆为己用,而不是背完自己的稿子。那次晋级,也获得了10星满星的评价。

如果你的雨伞像钻石戒指一样从来没丢过,那只能说明你像对待钻石一样对待雨伞。

如果你从来没有得罪过人,那你获得可能太憋屈了。

我们每天捧在手里,保证一辈子从来不丢的雨伞,偶尔也该放一放,才能有机会去寻找和发现,真正珍贵的钻石。

如何让孩子发现,什么才是雨伞,什么才是钻石?

1、放过孩子,允许孩子偶尔放飞

当孩子过于在意比赛的结果,别人的评价,刻意追求要做一个“好孩子”,我们可以反思下,是否我们的追求,给孩子无形的压力?是否我们对什么最重要,做了未必正确的引导?

当老师在群里点名:满分的是某某孩子,早交作业的有某某孩子,获得三好学生的是某某孩子时,我会去问:为啥马菁总是满分?你又哪里错了?为啥人家能早早交作业,你都干啥了?为啥老师每次家长会都没有点你的名字?又或者,因为老师某次好评而大加赞赏。

也许因此,孩子更重视的,不是自己珍贵的睡眠,而是高代价换来的“从不迟到”的无足轻重的评价。

2、允许孩子,试探别人的底线和自己的底线

我发现好人和坏人的一个区别是,好人总是适应世界的规范,而坏人总是试探世界的底线。有些效能特别高的人之所以被人说像个坏人,就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坏人的高效能做法。

谁能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去做一个“好人”呢?

而不得不承认,“坏人”总是更自由,更高效,更有创造力,更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他们勇敢拒绝能拒绝的,争取能争取的,而能与不能,这个底线,要去试探。

我们每天催孩子赶快上学,督促她不能迟到,她便不知道老师容忍的底线。

每次落到家里的红领巾,你都要请假回家给她送过去,她便不知道被值日生堵在校门口,承受丢脸的底线,也不能知道自己在这种状况下,能想出什么样的办法?

如果你从未碰过壁,说明你对这个世界探索的不够——那个墙壁留给你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允许自己的孩子偶尔去碰碰壁,去受受挫,去给别人和自己添麻烦,去放飞自己,做一个“不那么好”的孩子,也许他会从中生出智慧,而避开成为一个“好孩子”要付出的代价,把目光从雨伞上移开,去找到真正的钻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畏系统》| 好孩子要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