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开心才是好的学习活动

作为资深三级拆书家,一名准讲师。组织了多次读书活动后,总感觉参与的伙伴愈来愈少,积极性越来越差。一直很纳闷大家为何没有了参与热情。

直到我读完《动见学习体验》一书,才知道自己陷入了好为人师的怪圈。把有趣、有用的读书活动硬生生的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填鸭教学。

回看我以往的读书活动,往往存在趣味性差、参与感低、安全感少等诸多问题。比如现场演练这个学习动作,往往是现场伙伴的尬演,不管是参与者还是聆听者没有体验到演绎活动的沉浸与有趣,更多是感受到了浓郁的尴尬、刻意的演戏的失败状态。

作为拆书家,为了拆书晋级,过去选择的拆书演练往往属于特别刻意的设计技巧练习。没有充分结合内容主题、现场需求甚至片段特点。纯纯的为了练习而练习。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拆书技巧和现场演练方式,后来还进修了一定的引导教练技术,但对灵活运用,高效表现上总差强人意。

当前培训界的活动设计方法,大致分为拓展游戏体验、案例素材更新、引导技术教练。但不管什么方法,本质上为了课程服务。彼此不存在优略性差异。

对于活动设计,我们要围绕着有效学习的五大原则:全员参与、互教互学、主题相关、身心发动、鼓舞信心

简单点说,围绕主题,阶段性鼓励在场学员都听、都说、都练、都教、都动。

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一般包含四个阶段:时间、分类、过程、引导。每个阶段最好的设计思路有以下技巧。

1、切割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一小节,开场、结尾各10分钟,整体切割课程。每个小节突出一个小主题内容,一般90分钟课程建议做3个小节。

2、分类内容。按照知识、技能、心态三大类具体8小类去分解。对号进行活动设计。

3、搭配过程。学员活动与讲师讲解两大主要教学动作,结合知识点难易进行组合搭配。让学员有知有动。

4、确定引导。引导学员活动分为执行前、中、后三阶段。执行前说明要求和意义,执行中定组织看时间恰当鼓励,执行后链接主题反馈,制造学员互教互学交流分享的机会,强化主题印象。

整个过程最难的地方是分类内容和活动搭配。

一是对于内容的筛选与归类,难点在于如何把内容分类精准对号入座。对于讲师而言,识别内容是选材的过程,你的食材适合做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如同在疫情期间做饭,要时刻盘算你手里有什么菜,才能决定去做什么饭。很多拆书家上来就要做某某课,贮备内容这个前提做的并不到位。当然大家都意识到要多读书,重点是,读完如何将食材归类,确定哪些需要泡水发,哪些是洗完速炒。

我们过去拆书晋级时,是为了晋级选择合适片段。往往想的是如何实现这个技巧,选择适配的片段。但是真正进入讲师阶段,要改变这种思维。做到三看,一看内容符合主题要求否,二看内容属于哪类,三看内容适配什么技巧。客户吃的是满汉全席,不是蓑衣黄瓜,你的刀法固然重要,但是你得搭配成系统的菜系。我们在阅读书籍时,要学会关注作者的行文脉络,他是如何传递出有效知识的。核心知识是哪个,他前置引导是什么,中途反馈又是什么,提到了哪些避坑点。在自身体系搭建不清晰的时候,有必要去分析书中体系,来规划自己的体系。

二是对于活动搭配过程,要灵活多变。活动搭配一般分学员活动与讲师讲解2大类。搭配如同菜的摆盘与调色,往往人们觉得并不重要。毕竟营养没有缺失。老祖宗提菜肴标准是色香味俱全。把色摆在了第一位。你的内容再好,别人没欲望听,就像没心思动筷子一样。如何保证知识的有效传递,关键在活动与讲解的搭配。

经历了拆书训练的伙伴,大致能感受到基本的学员活动特点,比如关联经验、规划应用、角色扮演、量表自测。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什么时候这样做,可能并不清晰,有必要在这个点上重新打磨技能点。同时还要学会对技能点的变幻,不是生硬的使用A1/A2/A3。要结合你的菜特点出搭配。这里不得不重新说回内容把握,你要明白你的内容是什么类型,适配什么互动活动。比如一次拆书设计中,选择的第一个片段是自我身份标签的确认,我没有选用原文片段去拆解,而是改成了现场的A3自我测试。这样的效果是更有代入感,也符合作者本身的内容设计。

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场引导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美好体验。让学习者玩的开心,学的投入,才能保证授课有质量。当然不是一味的组织游戏活动,但是围绕着客户目标期待,做有趣的内容,才能让参与者更愿意去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的开心才是好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