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与鲁哄章-反求诸己的底层逻辑

此章的对话发生在邹穆公和孟子之间,邹是鲁国和宋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孟子即是邹国人。邹穆公和孟子抱怨,前阵子邹国和鲁国爆发了一场冲突,我方官吏殉职者三十有三,但众庶民冷眼旁观见死不救,令吾恼火万分。杀又杀不过来,不杀,此等行为如不加惩治,则风气日坏而法令不行。当如何处置呢?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邹穆公的问题,他很清楚症结所在,便引导邹穆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遭逢凶年饥岁,老弱冻馁而死,草草埋身于沟壑,壮者逃难而流散于四方不知几千人。这时候理应开仓赈济,可是君之仓廪谷物充实,府库财货盈满,官吏不将民间情况如实上报,如此是君与有司轻慢黎民而残虐下民。主要责任在谁,还是邹穆公。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重点来了。曾子曾说,谨慎啊谨慎!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世界也会如此对待你。怎么从你这出去的,就怎么回到你这。所以有司如何对待百姓的,百姓过后就怎么反馈回去,所以君不要埋怨百姓。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接下来的这一句振聋发聩,君行仁政,爱民亲民,那么上行下效,有司也会和人民建立鱼水之情,情义相关。若如此,再有国难,民甘愿为上捐躯而不悔,哪还会冷眼旁观呢?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儒家修行的一个特点就是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其道理和根源就在于曾子的这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阳明先生揭示过,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在物的层面呈现当下的情境,皆是因为我们心有此境,所以万化根源只在心。抓住了心的问题,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也即主要矛盾,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身修而家齐国治天下平,此为核心要义,不可不察。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你可能感兴趣的:(邹与鲁哄章-反求诸己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