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已经给我安排好了工作,也会帮我找对象。”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要约10分钟)

这篇文章源自于我和一位学生的聊天。她来自一处高考成绩很高的地区,我问到她毕业后的打算,原以为她会说去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几年之类,结果她说:“毕业后回老家,到时候我妈会给我安排工作,也会帮我找对象。”

听完这个一本院校高材生的话,我愣了一下,就在这时,她又补充了一句:“我姐姐当时就是这样的。”

我更加愣神了,我跟她确认道:“你姐姐也是你妈给找的工作吗?对象也是你妈找的?”她略带得意,微笑着说:“是的。”

我自己陷入了沉默。我想,孩子可以听父母的话,这没问题。但是作为一位高考分数这么高的学生,自己的工作、婚姻竟然是被妈妈安排好的,而且她竟然并不认为有什么大碍,这倒挺有意思。这时,两个问题出现在我的大脑中,第一个是“上了这么多年学,为什么自己的人生还需要父母来决定?”第二个是“他们的父母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过世了,未来孩子的命运将由谁来安排呢?”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正好看到别人推荐的一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第三章的题目正是《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型父母》,在这篇文章的加持下,我们简单聊聊,可能大家都会看到自己。

如果成年子女和操控型母亲之间有一段真诚的对话,有可能他们是这样说的。

成年子女:

“为什么你要这么做?为什么我做什么都是错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把我当成大人来对待呢?我不当医生对爸爸有什么影响?我跟谁结婚又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什么时候能放手?为什么每次我自己做出决定,你都会觉得我是在跟你作对呢?”

操控型母亲:

“当你想挣脱我时,我简直不能形容我有多痛苦。我希望你能永远需要我。我不能承受那种失去你的感觉。你就是我的全部生命。我担心你会犯下什么无可挽回的错误。看见你受到伤害,我的心就好像被撕裂了。我宁愿死,也不愿意面对身为失败的母亲的感受。”

小时候,孩子经常会犯一些错误,比如说随意穿马路、玩火、打架等,如果父母不做出制止,孩子甚至可能会出现性命之虞。这种制止和帮助是必需且有效的。

但是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小时候那种低级的错误不会再犯了,他们需要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时,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去做、去支持和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就会变得无助和不满足。在胆怯、焦虑父母的过度控制下,孩子也会变得胆怯、焦虑。

当孩子进入青年期和成年期,很多人一直无法摆脱父母的指导和管控。父母会继续对他们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操控,并常常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

我们举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在孩子处于适婚年龄但又迟迟没有对象时,父母就会经常过问,以各种方式打听甚至要挟,同时一定要挂上一些名号:“我这都是为你好”、“还不是因为我们太爱你”。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孩子相亲的速度和频率,但是这种形式也是“过度控制”以及对于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他们可以把握好自己的婚姻,不相信在没有他们的指导和“把关”下,孩子可以找到一位合适的、相伴终生的爱人。

这种操控型的父母通过两种方式达成其目的:一是直接控制,二是巧妙操控。

01

直接控制

通常直接控制型的语言非常直接,常见于沟通能力较差、情商较低、没有耐心的父母群体。例如:

“按我说的做,不然我以后不理你。”

“按我说的做,否则我就再也不给你钱花。”(这一条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特别奏效)

“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你就不再是这个家的一员。”

“如果你违背我的意愿,就等于在我的心口上插上一刀。”

直接控制经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

面对直接控制,你的感受和表达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服从父母的决定,否则一切成果你都承担不起。

我想起来,今年寒假,一位女学员想要在寒假留在济南打工,因为她觉得回家也没啥意思,就不想回家过年了。这可是让平日里不跟她交流的父亲大为不解,不远千里从老家来到了她所在的高校,和她聊了两天时间,翻来覆去就一个意思:今年过年哪儿都别去,必须回家。最后呢,这个女孩服从了爸爸的指令,推掉了半月前已经面试通过的餐馆工作,回家过寒假了。

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是,有另一个人,过年想去上海打工,经过和父母的沟通,他们竟然同意了,她就是在上海的工厂里过的春节。

大家看到这里不免会说:父母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嘛!过年嘛,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多好!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有自己的决定呢?

操控型父母不仅会控制孩子的决定,而且最常见的控制你已经可以猜到——控制孩子的婚姻和感情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大一时,他和一位女生谈恋爱,后来放假回家,爸妈就知情了。当得知女生的身高只有1米58时,他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是会影响后代。开学后,那个朋友只能跟女生分手了,分手的原因也没有说清楚,估计那个女生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原来如胶似漆的两个人,突然就分道扬镳。

我们继续说文章开头那个学员姐姐的故事,她们的妈妈确实给姐姐找了对象,也找了工作,姐姐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但为了多赚钱,现在她姐姐还在韩国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见见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妈妈安排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外孙、外孙女年龄这么小,却见不了他们的妈妈几次,她自己是否认为,这里面有她的责任。

现在有些父母会极力批评、讽刺子女的婚姻,并预言其必然失败;有些父母拒绝承认子女的配偶,甚至于无视其存在;还有些父母则会直接骚扰、对付子女的配偶。在配偶双方见过对方的父母后,父母不同意婚事而拆散姻缘的事情并不少见。至于有的父母说属相不合、星座不合、八字不合,那更是封建制度下的遗毒而已。

在直接控制型中,有一种很常见,那就是金钱控制金钱是权力的代言,操控型父母会把钱作为有力的武器让子女依附于自己。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一旦孩子不听话,马上断钱以威胁。

什么样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制于”金钱式控制“呢?生活停滞不前、诸事不顺、有强烈依赖意识者。

即使有的人不听父母的号令,依然选择自己的心上人作为一生伴侣,其父母非常奏效的一招就是“不给钱”。谈恋爱可以,结婚可以,但是我一分钱也不出,你们自己看着办。父母和孩子关系闹掰的新闻也屡见报端。

除了金钱控制外,父母也会认为孩子无能力、无资格、离自己的目标相差甚远,通过批评、责备孩子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在刚刚上映的电影《雷霆沙赞》中,反派男一号就是被他那位优秀的企业家爸爸经常打压而丧失信心的。

在网上的一段演讲中,主讲人也讲到了,他们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往往富二代中,讲话口吃的比例很高。为什么呢?长期被他们父母的光环所笼罩,压力大、怕达不成家长的期待、怕自己做不好,就会在一些场合尤其是父母在场的时刻表现紧张导致口吃。爸妈平时看孩子认为是无能力、无资质,也会在无形中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性格习惯。

02

巧妙操控

使用直接控制式的父母,往往讲话直来直去,不善于“曲线前进”,这种方式极易辨认,也方便避免。但是另一种方式就没有这么明显了,那就是“巧妙操控”,即以一种不为人所察觉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也无需遭到拒绝。

我们都没有过度自信,所以都学会了间接索取。

你会对爱人说早上吃什么,实际上是催促对方去做饭;你也会问爱人,你知不知道最近的网红旅游景点?实际上是为了让对方带你一起去;你会在找衣服时感叹没有衣服能穿了,提醒爱人应该一起去买衣服了。

这样的“巧妙操控”,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这种方式很常见,人类日常经常实用的模式之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父母用这样的方式长期操控孩子,危险就大得多了。有如下三点表现。

为什么父母总要帮忙?

正如开篇所说的案例一样,母亲总喜欢插手两个女儿的一切,包括工作和婚姻,这属于“诚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帮助”,因为两个女儿不让她介绍工作,也饿不死;不让她介绍对象,小女儿个子高挑、双眸明亮,条件很好,照样可以找到对象。当我疑惑母亲是不是在政府系统做高官或者在公司当高管,从而习惯了掌控时,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母亲就是一个农民,在农村待了一辈子。不是我刻意冒犯,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待在农村,没有足够财富和知识的积累,她能够给孩子的帮助又有多大呢?

这时,如果我们但凡有一点向父母表达他们是如何摧毁对自己的信心的,父母都会涕泪涟涟,表现出一副非常爱子女而且无辜的姿态,孩子此刻就会加倍内疚和惭愧,自责不懂理解父母、体会父母,不晓得若干年后,当遇到父母也解决不了的难题时,自己的人生可能会迎来大崩塌。

书中提到:“选择反抗,他们就会伤害到自己‘只是出于好意’的父母。对多数人来说,选择屈服似乎更容易一些。”

2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成了卑鄙小人

操纵型父母善于制造内疚,或者不直接出手,让家中的其他子女来做这件事,引起子女的惭愧之情。

最近大火的连续剧《都挺好》,多处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苏明成以为苏明玉让自己的老婆丢了工作,而对自己的妹妹大打出手,直至其住进了医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论伤势,把苏明成关几年都不为过,但是二嫂也就是苏明成的老婆就开始游说,最后逼得苏大强不得不去医院探望明玉。作为父亲,他说的话也极具代表性:如果明玉让明成坐牢,三四年之后出来,二儿子就会留下案底,找不到工作。如果是这样,二嫂肯定要和明成离婚,他们俩的婚姻就毁掉了。一家一共三个孩子,二儿子的家庭毁掉了,整个家也就完了。找不到工作、毁婚姻、碎家庭,这三招其实都是明成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是苏大强却“巧妙”地把这种罪恶感、内疚感加在了明玉的身上。

明玉作为受害人,却还要承受这样的“罪名”,任谁也很难承担。如果明玉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是“不孝、不悌、不义”,是苏家的“公敌”。她此刻做出来的任何让步,都是无奈的投降而不是自主的选择。

想象有没有这样的场景:五一假期,全家族的人团聚,如果你想出去旅行,就会破坏这种团聚,而你为了不破坏这样的祥和气氛,只能屈从于父母,避免自己成为“卑鄙的小人”。

3

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你姐姐那样?

同“隔壁家的孩子最优秀一样”,如果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如意,父母就会拿出其他的兄弟姐妹作比较,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在于否定了孩子的自我价值,让他们陷入自卑、无力的境地之中。“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孩子的多样性,能够容忍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开花结果,让每个孩子充满“存在感”,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在操纵型的父母中,有一种操纵更甚,那就是“即使父母去世了,他们依然活在你的思想中”。父母虽然离世,但是对于孩子的影响却一直存留。它们也分为两种情况。

1.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同样是《都挺好》,明玉的妈妈从小对爸爸管教甚严,十分强势,后来明玉就对自己的男朋友很强势,做沟通时都在“下指令”,即使母亲去世了,这种影响也深深烙在明玉的身上。

再说《雷霆沙赞》里的大反派,因为被巫师召唤,回到现实世界后在车里大吵大嚷,导致爸爸被撞出车外,落下了残疾,而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也被埋下了“嫉妒”“无用”的种子。包括他最后选择了“魔瞳”,被恶魔控制,也是因为自己不被巫师认可,而恶魔却抓住了这一点,怂恿他摘取“魔瞳”,成为邪恶的化身。

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爸爸经常喝醉酒闹事,我曾经亲眼见过其喝醉酒后,爬到自己房顶上掀瓦到处乱扔,村民远远地围成了一团看热闹。这样经常喝酒闹事,不顾别人眼光和尊重的家庭,孩子会有两个极端:张狂或安静。他们的独生子选择了第二种,而且40多岁,至今未婚。

在童年时,我们往往嫌弃并厌恶父母的某些做法,然而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悄悄地学会了“模仿”,以至于长大之后,我们也成为了曾经自己“嫌弃并厌恶的人”。

2.我觉得窒息

这样的情况是可能因为子女有些时候没有来得及或者不知情导致的内心愧疚。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39岁的作曲家芭芭拉来做咨询,说自己的内心很空虚,好像已经没有了生气,如今陷入了重度抑郁。经过交流得知,她和爱人准备结婚时,父母非要搬过来一起住,帮助他们筹划婚礼,但是芭芭拉并不乐意,把父母安排到了宾馆。这一下惹祸了——父母并没有来参加他们的婚礼。从那以后,亲戚都指责她不孝,也不再和其来往。以至于她妈妈患有癌症进入晚期时,她妈妈也不让大家通知亲生女儿。当她的朋友向她表示哀悼时,她才知道噩耗。她连忙回家探望爸爸,没想到爸爸的一句话让我如坠冰窖:“你现在高兴了,你气死了你妈妈。”

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扼住了芭芭拉的咽喉,让她喘不过气来。经过作者和她一段时间的沟通,她终于意识到,他们的父母要为他们自身的残忍行为负全责,她终于摆脱了父母的纠缠。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想,我要表达什么。后来慢慢清楚了:

我们在过往和父母相处时,会时不时地陷入和父母的“角力”中,受“要孝敬、要听话”思想和不听话就要断绝经济支持的影响,我们往往选择屈从而很少选择叛逆。因为后者的结果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雪上加霜,但前者又会委屈我们自己,使我们陷入彷徨无助的境地。

家庭关系是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不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一生。先学会辨别操纵型父母的各种“掌控形式”,了解背后的模式,再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整体,避免我们被无端的内疚和惭愧情绪所左右,让自己先能够解脱出来,进而能够合理地处理家庭关系,让自己掌握对于人生的控制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拥抱未来。

在末尾,《原生家庭》的作者也希望父母和子女都可以拥有“独立的身份”。

他说道:“自信的父母无须去控制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

我们以上说到的“有毒的父母”的行为,根源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遭到遗弃的恐惧”。如果子女独立,他们“仿佛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只要让子女感觉自己是个孩子”,他们就可以“维持对子女的掌控”。

我想,开篇那位母亲,毋庸置喙,确实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两位女儿,爱到无法离开她们,无法纵容她们的发展步伐里没有自己的存在,才会如此“安排”。

而对于这样的子女来说,他们大多数时候充满着无力感。因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大方向掌控在别人手里。

作者给父母和子女这样的建议:如果子女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控制。在正常家庭里,这样的阶段开始于孩子的青春期。但在有毒的家庭里,这样的掌控会“人为地”滞后多年,甚至是永远。只有当你做出改变,重新把握主动权时,这种剥离才得以实现。

放手吧,你的子女比你想象的要优秀很多,他们可以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往期精彩回顾

青春,是急速的奔跑,是绚烂的绽放

挺过生命的阵痛,你就是铁罗汉活金刚

如何在2年内比别人多挣200万?

给我【在看】

                                                                        你也越好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妈已经给我安排好了工作,也会帮我找对象。”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