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打卡】


张士闪老师的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讲座笔记

今天下午14:00至16:15分,参与收听了北师大民俗学系列讲座之张士闪老师的《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的讲座。本期讲座中张老师通过对于《瑶白婚俗改革碑》的碑文解读来阐释他提出的“礼俗互动”这一概念,用于阐释社会实践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性。本期讲座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以小见大”的研究范型。

张士闪教授阐释的问题在于在中国社会的民俗生活中,礼与俗之间的理想关系应是一种互动的,相互影响与成就的良性互动。而“礼俗互动”这一概念,其价值意义就在于可以指导国家在政策制定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百姓的民俗传统,而不应该采用强硬的手段,而应该从限制与引导的过程中,达到官方的礼与民间的俗相得互动的境界。

本次讲座由于时间的局限,张士闪教授用较为简洁紧凑的节奏,勾勒了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张士闪教授的研究思路与脉络主要采用了碑文文本、历史与田野语境三方互证的方式来阐释自己具有独创性的“礼俗互动”这一带有理论化升华的探索。

讲座的思路在于:首先对于碑文进行解读,对于碑文的文本进行了内部结构化的分析。其次开始梳理了与碑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些历史事件与国家理念的关系。从碑文所处的村落这一小环境的介绍,到国家历史背景这一大环境的梳理。对于地方与社会、民族与国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与解释。

碑文中所载的有关黔东南“瑶白村”婚俗改革的事件进行了文本层次的分析,但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碑文文本的分析,而又回到了瑶白村所在的村落地方的环境进行了近十年的田野调查,通过当地的田野调查,进一步了解碑文所处的活态的上下语境。

最终通过碑文文献的分析,再到田野民俗志式的考察,步步推进,落脚到了对于社会大的历史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分析。得出了“礼与俗”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适宜的结论。那就是官方的政策礼的方面与民百姓的风俗民俗之间不应是强硬与对立的而应当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与调节才能达到较为理想型的社会状态

一个微小的民俗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多元主体的一种关系互动,有民间百姓,也有官方政府,地方精英的多方关系作用。同时也脱离不了当地的地方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百姓的生境等自然与人文的环境的因素。看似带有泥土气息的村落民俗的微小事项,其中却能反映出王朝国家与地方村落的一种国家与百姓关系如何得当处理的大的道理价值观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