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智慧----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的人生智慧----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一直以来,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中,孔子大概就是《论语》中那个能说出一些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被中学生称为名言警句的智慧老人。我们大概认为孔子看起来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不苟言笑,威严庄重,像极了中学生的班主任。

我们现在称孔子为圣人,说孔子是“至圣先师”,我们把最好的溢美之词都加在孔子身上。其实,这些光环遮蔽了一个真实的孔子。刘冬颖老师写的这本书就试图去掉孔子身上的光环,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就像她在序言中所说:“越是伟大的人物,越容易被神话。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演变为至高无上的圣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在不断的被尊崇中,孔子从一个生活中真实、洒脱的人,变身为光芒万丈的圣人。只有让孔子走下圣坛,才能还原他的真实与丰富。”

本书内容丰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从而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所启迪。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为我们描述了孔子的真面目,包括孔子的长相和气质;第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孔子的身世;第三部分讲解了孔子通过不懈的学习,不仅成了学习达人,而且完成了“从布衣到圣贤”的人生跨越;本书的后几章,作者讲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让我们更加立体的看到孔子的真实面目,读来印象深刻,兴味盎然。

               一、孔子的真面目

没有人见过孔子到底长什么样,后人只能从文献记载中,约略的想象孔子这位圣人的模样。作者在书中说,“孔子是个高大威猛的男人”,身高为一米九六或者两米二一。这的确是一个高个子男人,够威猛的了。据说,孔子面相长的异于常人,说白了就是有点丑,头型长的也有点古怪,正常人都是头顶高,四周低,而孔子跟正常人不同,他的头长的四周高,头顶偏低。这个形状像个小土丘,所以得名孔丘。孔子可以称得上一个高个子威猛的男人,但不算帅气的男人。如果用今天的高富帅的标准套在孔子身上,孔子只能占“高”这一条。说不上“富”,谈不上“帅”。由本书的第二章可以知道,孔子从小失去了父亲,过着孤儿寡母的清贫日子,干些“小人”干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是就是这个“高穷丑”的男人,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圣人,可见人不可貌相,又可见是真英雄不问出身。一个人的出身和长相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孔子生活的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孔子是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字:“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用在孔子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第一人。

            二 孔子的成长路

孔子尽管长的不帅,家境贫寒,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爱学习,对古代礼仪文化特别感兴趣,很小的时候,就模仿大人的祭拜仪式。长大后的孔子更是发奋学习,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的学校,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必须接受教育。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只有贵族家里有学校,像孔子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上学的。那孔子是从哪里学习呢?孔子无所不学,无处不学,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孔子就绝不放过。孔子年轻时,曾向郯子学习历史文化,又到洛邑问礼于老子,还向盲人师襄学习音乐。《论语》中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说,孔子在太庙中,处处都问,以便学习在太庙中的各种礼仪。孔子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还说:“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孔子掌握的当时贵族弟子应该掌握的“六艺”,并得到了当时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的看重。季氏邀请孔子在他家工作,不久就得到了升迁。并且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也给孔子送来了鲤鱼表示对孔子生儿子的祝贺。所以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这下,孔子就闻名全国了。孔子从一介布衣成了名人。这种身份地位的转变显然离不开学习。孔子的成长路告诉我们,人丑多读书、人穷多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三、孔子的“小资情调”

知道了孔子的成长和学习经历,我们也许会觉得孔子就是一个埋头学习的学者,勤奋工作的工作狂。其实我们如果这么想也没什么不对。但这只是孔子的一个侧面,孔子有很多侧面,生活中的孔子并没有那么严肃,生活中的孔子其实有点艺术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孔子在生活中还挺有“小资情调”的。他吃的、穿的都很讲究。孔子比较重视饮食科学,他给自己规定了几种情况下不吃东西。《论语》中记载:“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意思是说,不烹饪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不吃,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肉切的不好,不吃,没有酱、调料,不吃。不仅如此,孔子每顿饭还喝点小酒,但不喝醉。喝醉就失礼了。像孔子这样的特别维护周礼的人,怎么可以喝醉呢。不像有些人,看见酒走不动,不醉不归。

孔子穿衣服也是挺讲究的,在如果孔子打开他的衣柜,里面一定有几套衣服,因为孔子要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这样才符合周礼。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他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君子,他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君子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文质彬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以随意放纵自己,要讲究礼仪,吃穿住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仪。孔子正是基于这个思想,才在生活中的吃穿这些细节上表现出君子风度。

不仅如此,孔子在生活中还是一个爱唱歌的人,喜欢弹琴。可以说孔子是一个“音乐发烧友”。《诗经》三百篇,孔子皆能弹着琴演唱。在他晚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音乐之声始终伴随着孔子。音乐已经融入了孔子的生命,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也许在孔子的生命中,音乐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心灵抚慰吧。

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一种艺术的爱好,这个人的生命就通过这门艺术而走向了审美。而我以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历过各种磨难,为了生存努力奋斗,而最终应该走向审美。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在现实世界里总会收到各种束缚和牵绊,而一个走向审美的生命可以超越生命的种种局限而实现心灵的自由。这样的生命也许就是可以与天对话的生命,就像孔子曾感叹的那样:“知我者,其天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的人生智慧----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