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具有蜕变的魔力

       这两年总是爱抽空到书店去逛逛,时间久了没有再阅读了,总是觉得心里缺少了一种东西的填充,就像一个缺口一样一直在那里放着,很需要阅读能给人带来的那种补益。那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升腾,我的内心对电子书的阅读始终不太认可那是一种阅读,在我看来那是心灵上的一种消遣背后的精神消磨。我就喜欢一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怪舒服的感觉,把阅读当做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是存在那里的一罐好茶,喜欢泡着一杯一杯的品茗,哪怕是我最爱吃的一小碟咸菜,喜欢每顿饭时吃一点,放到嘴里仔细咂吧着味道。一本书总是要翻来覆去的读,我的阅读不是赶着要完成多少的阅读量,是要翻来覆去的品茗或咂巴书中的养分和对文字的心灵感受,从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境和感受身临其境的体会,感受阅读中给人蜕变的那种魔力。

瞪大眼睛读书的猫头鹰

        但是这两年发现书店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书店的经营门市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读书阅读很像是学生们的事情,世界读书日当天我特意去了西北书城,还是难掩往日的各种萧条之气。

       很喜欢感受阅读里的那种滋味,每天在工作后的罅隙里细心的读完一篇很有感受的散文,或许是在午休里,或许是在回家后躺卧的歇息里,就像是凝结在生活里吸一支烟式的歇息,安静下来的一杯小酌,美文品读中的感受完全相似于一个人对香烟和美酒的感受,香烟在燃烧中能给人以宁静和引发思考,美酒在细品中能给人以幻想和激发灵感,美文在品读中能给人以自华和心灵的重塑。一本厚厚的书每天阅读不过三五页,几个月下来在不经意间已经翻到了书的最后几页,翻着翻着就舍不得继续往后再翻,书页就像是指缝里的时间一样翻过去的那么快。一本书翻完了就意味着要重新再买一本以备每天的翻看了,于是阅读的痛苦就开始了,阅读不是啥书都看,书和读者之间主要是能投脾气,对得上胃口,我向来不会接受别人推荐给我书读,向来是喜欢读的书总是嫌书太薄内容太少不经读就读完了,不喜欢读的书厚厚的积在案边也不想挪腾。就像岳母从老家给我们稍来的家乡野菜,总是很喜欢吃也总是舍不得吃完一样,以至于舍不得多吃存放在冰箱太久最后坏掉了倒掉,可惜的心疼着不要浪费了美味,这个时候母亲和爱人都会提醒我的胃病,我三岁的姑娘也立即给我亮红灯,在地上跑着说爸爸吃了胃疼呢!

       阅读的书本价格越来越贵,当有一本书想要买回来阅读时,既不确定书的内容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就会去书店先去试读,再来决定要不要买回来。如果喜欢书的一部分内容而已,就会记下每次阅读的书页,再找时间把它慢慢读完,这样会节省好多读书的成本。多年前读过一本叶蔚林的著作《白狐》,书的前五个章节特别好,读的我都放不下书,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表达对阅读者感染极深,从第六个章节笔锋一转好像换了个作者似的,书的内容一下子变得读不下去了,就这样放下了这本书的阅读。好多年后想一想是不是作者创作的需要在中途变换了故事情节的安排方式,也曾几次到书店再找过这本书却一直再没有找到,可是让我深深的记住了叶蔚林这个作家的名字。

        总是原本不想买书的时候才会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本。在去亲戚家的时候看到人家书橱里的小说《秦腔》,取来一阅发现是贾平凹的作品,自打开扉页就一下子确信书中的文字就是我喜欢的文字和句子。贾平凹作品的味道是那种平实淳朴的乡音,是游走在大西北文化路径中的响动,对形形色色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就像他的画画一样即简练又传神,精简朴实的几个句子就能活灵活现的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大致框架和形象,从文字中似乎一下子就能看到一个人物佝偻的背影或瘦骨嶙峋的身影,与其华丽的文字句式相比较,还是不及朴实的大白话文来的这般美妙和浑厚。读完《秦腔》后我不假思索的买了贾平凹早期的作品《废都》以及后期的《古炉》,然这两部作品的阅读就没有《秦腔》的那么耐读,感觉书中的情节不是一个笔直的过程,总是在那里围绕着一个故事的细枝末节中的人物绕来绕去,读了半天也看不明白书的内容是要说明一个什么事情,就像一个总是打哑谜的老者,咿啊呀啊的打腔词,搞得人不想再理会这个人一样。《废都》中的主人翁庄之蝶即是一个随性与清高的文人,又是一个多情的风流浪子,又是一个自私的小市民的文人形象,一本小说就是这么泛泛的翻读了部分章节,就被书中的庄之蝶绕搅的读不下去了!

       拿到一本喜欢的书来读,就像父亲烟盒里的香烟和茶叶罐里的茶叶,总觉得刚打开很快就到了最后一样,在买书的时候,总想先买下价钱不贵的书本最厚的。我在中专学校的时候对阅读的热爱是最关切的,那个时候的阅读就完全不是像现在一样的阅读,总是在努力的完成自己心目中的阅读量,认真仔细的阅读完一百本书是目标,再把这些书装成一个书柜收藏起来。在生活费上节约钱再买成书,买来的书都是好书,特别是余秋雨的作品基本都买全了。余秋雨的散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很富有文化深度,一般只能品其显像的滋味,并不能入目三分的读懂读透文中的意境和深意,最终还是证明了走马观花似的阅读往往会导致看了好多书,对阅读本身的收益并不大,最好的例证就是尽管那个时候阅读了好几十本的书,至于个人的写作水平还是拙劣不堪地写不出一篇完整像样的文章来。阅读就是要像现在一样认真缓慢的逐字逐句的阅读,特别是好的文章很有必要反复的读,就会发现汉语言文字的包罗万象,同样是描绘一个故事一处景致,刻画一个人物,很有文学水平的把握好一个词汇的应用是多么的艰难,大师之作就是大师之作,就像画画中的一个点在大师的笔下一点立马就能显现出传神来,普通的画作总是显得呆板木纳的样子,即使画的像照片一样,但还是一副普通的画作,缺少意境和遐想,大师之作总是寥寥几笔即成一副作品,越是简单越是艺术的美。文章也是同样,很是精简的几句描写,就能达到好似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于纸上。

        于是我想再次重读那些多年前买来的书,特别是余秋雨的散文,目前来说我更喜欢阅读散文和杂物类,这类的作品对我个人的提高很有影响力,阅读小说的影响远远没有散文和杂文来的更加直接,不过我喜爱的好的小说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人生》,《狼图腾》这些作品我还是爱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具有蜕变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