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意境,道出了古今无数人的悲伤情怀。

今天,虽然没有下雨,可是天阴沉沉的,不禁让人心生阴郁,倍感忧伤。因为孩子要补课、做作业,我们没有回老家扫墓,也没有出去踏青,只能在心里默默感怀。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在唐代之前,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分开的,寒食节禁火冷食祭墓,清明节取新火踏青出游。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现代清明节全国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但是扫墓是共有的,必须要做的。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插柳和戴柳的习俗,人们会把柳条插在门框上,就是“插柳”;人们去扫墓时,用柳条编成环,戴在头上,即“戴柳”。

在清明节,人们都会做一些美食,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上海、江西一带有吃青团的食俗,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清明节的主题:追思英烈、怀念已故亲人。无数革命先烈,在硝烟弥漫中斗智斗勇,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向先烈致敬!愿先烈和已故的亲人一切安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节话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