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人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史多态,换个角度更精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当我们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这一句感慨李广的怀才不遇。当我们从史记的李广列传中读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终石没镞,视之石也”、“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时,我们感慨李广的神勇与胆识。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样一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李将军人生。

        李将军列传中记录“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首先,良家子指从军不在七科谛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但同时参考《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广曾祖父李仲翔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战死追赠太尉;李广爷爷李伯考为陇西、河东二郡太守;李广父亲李尚为成纪令。由此可以看出李广的家室。

        翻看李广战绩貌似并不那么好看。首先上面提过的两次,一次是景帝时为追匈奴射雕人,一百多骑兵遇见数千匈奴骑兵,军士恐慌。最终匈奴半夜撤军,李广天亮回到驻地(大军不知道李广在哪里,没有接应);上述第二次是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此次是博望侯张骞误期的锅,漠北之战李广是迷路也算误期),被左贤王四万骑兵包围,军士再次恐惧。最终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当然李广还差一次是在雁门出兵(众所周知的四路出击是卫青直捣龙城的处女战,所以不知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龙城指的是卫青,还是李广练兵的卢龙城),李广全军覆没被俘虏,后讨回。当然也有不算太难看的,元朔六年李广为后将军跟随卫青出定襄,李广军没有功劳。当然最后一次就是延期了。最辉煌的莫过于齐国之乱,原本可以封侯却接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

        再翻看李广的治军,李将军列传中原文“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不死”。程不识原话解释了李广军随意,士卒都安逸痛快愿意为他去死。当然对于当时名将的话无意反驳。不过再对比起战绩,作为现在的我不曾知道李广治下兵士的真正想法,是治军宽松同甘共苦、惊恐之后侥幸生存的吹牛谈资、李广的名气战胜了要不惊恐要不团灭要不无功征程。当然我也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做这样人的部下(不为建功立业只为去死和做他部下的名誉)。

        最后翻看李广最被褒贬不一的一件事,那就是刚上任就杀霸陵尉。当然从霸陵尉的角度来说自己又大错吗?应该没有,自己只是在依法执行禁夜令,但是小错呢(也是垫背之处)?就是羞辱了李广。从李广的角度,就是为了报复羞辱自己的人(有能力惩罚羞辱自己的人不惩罚是王八蛋),所以霸陵尉就去见先帝了。不知道现在的人是说李广斤斤计较还是有仇必报率真呢?因此也和当时的韩安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死灰复燃),也不知道见到先帝的霸陵尉会不会后悔自己羞辱的为什么不是韩安国呢?当然李广也有最悔恨的事,是在与王朔相面的对话中提到担任陇西太守用欺诈手段杀光已经投降的800多羌人。

        回头再看“李广难封”,真的是怀才不遇吗?我想应该不是吧,景帝时代唯一一次可以封侯的机会被李广浪费掉了(不知道李广会不会感慨皇家都是王八蛋,一家子还互相提防)。到了汉武帝时代李广参与了四次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可惜武帝需要的是进攻型将领,而李广则属于防守型(只能被动挨打要不被群殴,或者主动出击找不到敌人)的,所以第一次全军覆没被俘虏后逃生;第二次,结果张骞失期,李广部几乎全军覆没,好的一点是斩首和损失相当(也就不赏不罚);第三次作为后将军随卫青出定襄,李广部无功(其他部皆有斩获);第四次漠北战役,结果李广迷路时期,所以只能说李广命不好吧。不过也因祸得福了,命不好博得了司马迁的同情,获得了单独列传的机会,赢得了文人墨客的赞誉。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