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对话引发的思考

      今天在我大学同学里的朋友圈里看到这么一段对话:

       家长:我家孩子从小就坐宝马,他身边的人也都是坐豪车的,你是他的老师,你骑自行车,这会让他怎么想?

       老师:我骑自行车会让他怎么想?

       家长:我天天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如果让他看到你骑单车,他会怎么想,他肯定会觉得当老师都这么穷,读书也没什么用,你混了半辈子,还不如他一出生就坐宝马,他以后就不努力读书了。

       看到这里,有几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它罗列一下:

       一个是家长的观念。

       认为读书是为了钱,为了钱的读书是有用的,如果读书读成了老师这样骑自行车而不能坐宝马,她就是认为读书是没用的。所以,这个观点上就出现了偏差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钱吗?如果都为了钱,那么谁来当老师呢?谁还来教各位坐宝马车的孩子呢?这就像“不想当元帅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是一样的道理的,难道所有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了吗?如果所有的士兵都是好士兵,都去当元帅了,那么到了打仗的时候,没有士兵的元帅都自己上吗?到那个时候,没有士兵的元帅与普通士兵有何区别呢?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不能只“向前(钱)看”。就像那篇儿子问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里面爸爸的回答是一样的: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如果上6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如果上9年学,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读书,上学,是为了找到自己,从而有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书读的越多,将来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多。

       第二个,不读书,难守家业。我们经常会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孩子不好好读书,即使现在刚出上就坐上宝马,以后长大了,也未必有能力守好自己的家业。家长总有老去的一天,总有力不从心的一天,那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后继有人来继承之前的所有努力,但如果这个时候,这个继承人不好好读书,如何面对现如今的风云变化,如何面对以后企事业的发展呢?面对不了,又谈如何坚守呢?坚守不了,到那个时候,还能坐宝马吗?所以,读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提高自身的眼界和能力。一个大学的本科生和初中毕业的人,在大部分问题的处理上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的能力和格局更大一点。

       第三个问题:教育不是攀比,更不是只看现在。

       这个家长很明显的在拿自己的孩子来和老师进行了攀比。自己的孩子坐的是宝马,而老师却骑自行车。但她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这个孩子和老师同时失去所有的东西的时候,老师能生存下来,孩子未必。因为老师读了书,有知识,而这名孩子却不是。虽然就目前来看,这个小孩子的家庭更有钱,但这些也只属于这个小孩子的家庭的,孩子还小,也驾驭不了。对于这些外在的事物,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驾驭它,那么终究有一天会失去它们,到时候,让我们能真正生存下去的,就只有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了。

       每个人的出生和背景都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的看现在。我们的学习也好,读书也好,都是在为未来投资。不管如何,多读书,读好书,必定能扩宽自己的眼界,为未来的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并能在这些选择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活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段对话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