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童童向上蔡丽丽老师来分析:泛化教学案例

问题:男,6周岁,针对孩子日常中频繁出现的个别行为,有专门在桌面上教学,教授孩子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但在真实场景中,当孩子脱离家长辅助后,仍会出现不恰当行为。例如,孩子与小朋友互相分享玩具,中途对方要回收玩具(拒绝分享),孩子有时会哭着拦住对方"我不让你走",要么会直接大声教训对方"不会分享的小孩没朋友"。在桌面上多次教授过孩子被拒绝后的两种应对方法:1.走开,玩别的;2."好吧!那我回家了,再见!"请问方老师,如何将桌面上学习的内容在真实生活中泛化?

一:刺激中的人物泛化

1. 先和熟悉的大人来分享玩具并遭拒绝,如跟父母、老师。大人可以示范被拒绝后的正确反应,让孩子观察,而且强化大人的正确行为。然后再和孩子来互相分享玩具,并半途收回自己的玩具。另一个大人辅助孩子做出恰当行为并及时强化,适时消退辅助。

2、加入不熟悉的大人,具体操作同第一条。

3. 加入熟悉的同学或兄弟姐妹来一起和老师或家长互相分享玩具,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区别强化。

4.和不太熟悉同学或别的小朋友互相分享玩具并遭拒绝,辅助者辅助他来解决问题并适时消退辅助。

5. 和陌生的小朋友互相分享玩具,并遭拒绝,引导解决问题。

二、教具泛化

和孩子分享的教具要分等级,从他比较喜欢的玩具要被收回到他最喜欢的玩具,慢慢过渡到最后他能接受要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却被拒绝也能接受,或用恰当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 指令泛化

我们拒绝分享给孩子玩具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都可以有所改变,辅助者带领孩子来观察对方的表情、情绪等判断可商量的余地多少,可以做成社交故事来做,如对方很生气地说:“我不跟你玩了,你把车子乱摔”,辅助者帮忙分析对方是因为你不爱惜他的玩具,所以要收走,那你可以跟他保证接下来好好爱护他的玩具,然后求他继续跟你分享。或者对方说“我想回家吃饭了,我要把玩具收回去”,那么辅助者也需要引导孩子想出解决方案。如果是同学或同个小区的小朋友就可以求他让自己再玩几分钟。或者我们换玩具带回家,再约定一个时间来把玩具换回来。

四、 反应泛化

根据对方不同的语言,表情等,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反应,那么在桌面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反应下自然强化他。比如刚开始只要他求我再给他玩几分钟,我就给他。熟练后就改成他拿出另一种我喜欢的东西来跟我换,我才给他。再改成我就是不想分享了,他也要学会接受被拒绝。

五、 环境泛化

从一对一教室(加入辅助老师或家长),到大课中泛化(如小组课),到家里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分享,最后到外面其他场所。

此案例分析,为蔡丽丽老师原创,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厦门童童向上蔡丽丽老师来分析:泛化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