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观宋填词126介绍的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浙东大饥, 宰相王淮荐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赈灾。在短短的九个月中,除了救灾以外,这位朱老夫子还惹出一段公案来。
这段公案关系到一个可怜的女子,南宋的一位女词人:严蕊。
一、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据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
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 ,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 。”
严蕊是台州的一名营妓,据说诗词歌舞、丝竹书画无一不通。故事中的唐仲友(字与正,或与政)担任台州太守,非常欣赏严蕊,曾经在宴席上请严蕊赋红白色的桃花。
严蕊当席作词《如梦令》云: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严蕊在词中提到了红红白白,又说“梨花不是、杏花不是”,却没有明确说出这是什么花。结尾处点出:人在武陵微醉。熟悉陶渊明的人知道,武陵人出自于《桃花源记》,可见,这里委婉点出的就是桃花。
这类咏物词,不在词中明确说出所咏之物,而是通过事物独一无二的特点委婉道出。
二、严蕊的冤狱惊动了皇帝
严蕊平静的生活,因朱熹的到来而打破:
朱晦庵以使节行部至台,欲摭与正之罪,遂指其尝与蕊为滥。系狱月余,蕊虽备受棰楚,而一语不及唐,然犹不免受杖。《齐东野语》
晦庵是朱熹的号,朱熹来到台州以后,想找唐与正的麻烦,于是从男女关系方面下手,把严蕊当作了一个突破口。但是严蕊却矢口否认。
宋朝官员找官妓陪酒歌舞是正常现象,但是不可“私侍枕席”。朱熹在奏章中列举了一长串的证据,指控唐仲友贪污、与严蕊“逾滥”,违法给严蕊“脱籍”等。
一仲友自到任以来,宠爱弟妓。遂与诸子更相逾滥,行首严蘃稍以色称,仲友与之媟狎。虽在公筵,全无頋忌,....近来又与沈芳王静沈玉张婵朱妙等更互留宿,宅堂供直仲友洗浴...
仲友又悦营妓严蕊,欲携以归,遂令伪称年老,与之落籍,多以钱物偿其母及兄弟。《 晦庵集·按唐仲友第三状 》
每遇仲友筵会,严蕊进入宅堂,因此密熟,出入无间。上下合干人并无阻节。今年二月二十六日筵会,夜深,仲友因与严蕊逾滥,欲行脱籍,《 晦庵集·按唐仲友第四状 》
不久,严蕊从台州被押往绍兴,有狱卒劝诱说,你为什么不认罪呢?这样就不用受杖刑之苦了,而且你的罪名也不重,何必如此辛苦的坚持呢?
严蕊义正言辞的回答到:
身为贱妓,纵是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罪。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其辞既坚,于是再痛杖之,仍系于狱。两月之间,一再受杖,委顿几死,然声价愈腾,至彻阜陵之听。《齐东野语》
从严蕊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不但正直坚强,而且是一个头脑极其清醒的人。受尽了酷刑的严蕊,宁死也不肯认罪。严蕊之案一时名声远播,这件事甚至惊动了“阜陵”。
阜陵,是宋孝宗去世以后的陵墓,后人常以“阜陵”代指宋孝宗。
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宋孝宗被惊动后, 不久把朱熹调走,另外安排一个人前来调查。这个人物出身显赫,是岳飞的儿子岳霖:
未几,朱公改除,而岳霖商卿为宪,因贺朔之际,怜其病瘁,命之作词自陈。蕊略不构思,即口占《卜算子》云:"不是爱风尘,....."即日判令从良。继而宗室近属,纳为小妇以终身焉。
岳霖到任以后,提审严蕊,让她为自己申诉,严蕊不假思索的现场作了一阕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卜算子》
我不自愿沦落风尘,而是被命运捉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宿命,总归要依循别人的安排。去也好、留也好,等到山花盛开被插向鬓边的时候,又何必问我的归宿呢?
古人评价诗词,常用的一个词是:风人之旨。这首咏物词可以但得起这个评价,整首词句句咏花,但是闻者都知道,严蕊句句说的都是自己的命运。
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借咏物以寄志,是咏物词的不二法门。
岳霖也很痛快,不但判决严蕊无罪,而且直接“判令从良”,脱离”营籍“成了自由身了。
四、朱熹为什么陷害严蕊?
朱熹与严蕊无冤无仇,自然没有主动陷害严蕊的动机。只是严蕊很不幸,成了朱熹与唐仲友斗法的工具而已。
据《宋史·朱熹传》记载,朱熹到了浙东以后,有不少人告发唐仲友:
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仲友亦自辩,淮乃以熹章进呈。上令宰属看详,都司陈庸等乞令浙西提刑委清强官究实,仍令熹速往旱伤州郡相视。熹时留台未行,既奉诏,益上章论,前后六上....
朱熹上书弹劾唐仲友可谓不惜余力,甚至“前后六上....”,其中《奏劾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中写到:
台州境民诉太守新除江西提刑唐仲友不法者,纷纷急趋台城,则诉者益众至不可胜穷。因尽得其促限催税、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伪造官会等........
从朱熹给唐仲友罗列的一连串违法事件中,有一个”贪污淫虐“,就是这一条,让严蕊锒铛入狱,受尽了皮肉之苦。
五、理学之争的残酷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同乡和亲戚,当时唐仲友已经被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推荐去担任江西提刑,还没有走呢,朱熹来了。
朱熹是宰相王淮推荐到浙东的,按说不应该和唐仲友斗得不可开交。
这件事发生后,王淮左右为难,甚至”夺仲友江西新命以授熹“,朱熹不领其好意,一生气反而要求辞职。
这下子惹怒了唐仲友的一派,吏部尚书郑丙上书把朱熹骂了一顿,说他是假道学,这种人不能用:
时郑丙上疏诋程氏之学以沮熹,淮又擢太府寺丞陈贾为监察御史。贾面对,首论近日搢绅有所谓“道学”者,大率假名以济伪,愿考察其人,摈弃勿用。盖指熹也。
这件事发生后,朱熹远离官场,潜心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唐仲友在这段公案里脱身后,也开坛讲学,广收门徒,此后再未担任官职。 淳熙十二年(1185年),唐仲友为台州捐了多年的积蓄修桥 。1188年,唐仲友逝世时,据说连买墓地的钱都没有 。
朱熹与唐仲友之间的争执, 背后是理学之争。在朱熹封神以后,唐仲友的理学观点屡屡受到朱熹门徒的诋毁。
明代宋濂写了篇《唐仲友补传》 ,为唐仲友正名。但朱熹的门徒悉数收购并损毁。清朝的张作楠写了篇《补宋潜溪〈唐仲友补 传〉 》 ,世称“补补传”,据说又被朱熹一派门徒损毁湮灭。
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淮罢相。朱熹入朝又提起了这件公案,惹得皇帝也烦了。宋孝宗警告朱熹,这件事你该放下了:
上曰:“久不见卿,浙东之事,朕自知之,今当处卿清要,不复以州县为烦也。”
结束语
朱熹与唐仲友的理学之争,可以看出不同思想传播中的残酷现实。如果不是唐仲友确实清廉,严蕊坚强不屈,很难说结果会怎样。
不过最后她能够因祸得福也算幸事。据朱熹说,这首《卜算子》并非严蕊所作,是唐仲友的亲戚高宣教的作品:
仲友亲戚高宣教撰曲一首,名《卜算子》,后一段云: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但得山花挿满头,休问奴归处。 《晦庵集 》
无论作者是谁,这首词无疑是一首咏物的佳作。结束时,按惯例填一首《卜算子·咏絮》为作业:
飞絮渡溪桥,又被东风误。年去年来总不知,天地容身处。
春色许三分,一半归尘土,一半飘萍逐水流,寂寞元无主。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26|南宋理学家朱熹 也玩隐括词与回文词这种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