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2022/06/10)看完《技術的本質》,這是一本既不深刻,也不有趣,甚至還很晦澀難讀的、雞肋的書。但裏面幾個觀點又還蠻睿智。
戶外,除了拍照,還能幹啥?
作者認為,技術是由一堆次級技術組合而來。那麼問題來了,最初的技術是什麼呢?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人類捕獲、利用的自然現象」。
但這和園丁有什麼關係呢?之前積攢了一些對小朋友教育的思考,但這些思考要麼是理念層面的(比如:需要做什麼?不要去做什麼?),要麼就有點遠(比如:如何做筆記?),沒有什麼能現在、馬上就能落地的。而「觀察、捕獲、利用自然現象」不就是馬上就能做的?而且越早開始,小朋友獲益越多。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強調要鼓勵小朋友到戶外去親近自然的原因吧。但不能僅僅停留在觀察的層面,還得引導小朋友去主動駕馭。不完成從捕獲到利用這個循環♻️,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妳們妮媽吐槽我,一去戶外就只是為了拍照。確實,那我這不是轉變思路了嘛。以後還得買點「身邊的物理學⚛️」這類的書。
如何走出不確定叢林?
而另一個讓我頓悟的點是——對確定的理解。曾看過這麼一種弱口令攻擊手段:它不是拿著弱口令字典去爆某一個用戶,而是遍訪所有用戶。∵這之中大概率有那麼一個使用弱口令的用戶。當時看到這個演示的時候震憾到我了,但直到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纔意識到「當時我為什麼震憾」。就像那個有名的「同班之中必有同月同日生的同學」問題(當然,也不是「必有」了,只是存在概率隨著班級人數迅速竄高,高到反常識。嗯,這個問題應該納入我給妞珠編的數學教程),它不追求某個點上的確定,而是追求整個面上的確定。
這不就是「育兒要做園丁,不要做木匠」的內涵?我們不應該追求一定要把小朋友培養成數學家 / 科學家 / 企業家 / 大明星 / 運動員 ⋯⋯不現實,更可能不遂人願。但我們可以追求幫助小朋友在大概率上獲得「獲得幸福的能力」。
這就像投資基礎研究,非要追求電池 / 核聚變 / 常溫超導 ⋯⋯某個確定點上的突破,不好意思,確實做不到。但只要持續投入,科技這個池子裏總會冒出點什麼,推斷科技又向前邁出一步。我們假巴巴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一直不能突破 L5 ,無人駕駛能不能實現?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只要 5G 延遲夠低,可以請老師傅雲代駕嘛。在這個設想中,實現路徑是不確定的(究竟是 AI 還是雲代駕?),而無人駕駛是一個確定的方向。
這就是「全局地圖」的威力,這纔是「不要鑽牛角尖」的內涵。舉一個反面例子吧。人類很早就發明出了輪子,箱子也是,但帶萬向輪的旅行箱卻是 1970 年才出現,而拉桿箱更是要到 1991 年纔被發明出來。為什麼人類沒能更早一點將輪子 & 箱子組合起來?是沒有這種需求嗎?還是陷入到某種盲區當中?如果我是職業發明家的話,我會製作一張發明地圖,把現有發明拆分成次級發明,然後全局搜索一下看還沒出現過哪些組合,就去重點研究下這些還沒出現過的組合能做點啥。
我想學習亦是如此。要是我是職業學生的話,我會去拆解所有真題,看哪些組合還沒有出現過,試著去組合這些要素給自己出題,看能不能難倒自己。更進一步,老爸能不能利用編程優勢幫妳借機器的洪荒之力加速呢?哈哈,快來親一口。
冪律的鎖是什麼?
鑫爸在這本《蔫蔫家》中總是以各種形式強調:做事要朝著冪律的方向改進。具體怎麼做呢?在一開始就重視拉低成本,堅持就行了嗎?重視輸入的輸出,提高轉換率,儘快打通正循環,就行了嗎?還差一個重要機制——鎖的機制。為什麼鑫爸妮媽買納指總不賺錢?就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投資裏面鎖的機制。今天是漲了,但明天又跌回去了。
那麼學習領域鎖的機制是什麼呢?今天記住了,明天又忘了,怎麼鎖住「正向進步」呢?這本書給出了答案——模塊化。∵模塊化可以隔離風險,相當於鎖住了正向進步。同時,模塊化要以弄清「適用邊界」為前提(比如:鐘擺的週期公式只適用於擺幅很小的情況)。而跨越邊界往往需要新的解決範式(這似乎又是另一個宏大的課題)。鑫爸補充一條,復用。復用!復用!復用!盡可能地交叉引用,以此不斷拉低成本,這樣才能讓這個模塊「活」下去。
同樣,商業在技術發展進程中同時扮演著「鎖」的角色。當採用新技術後,∵成本降低,導致該技術被更廣泛地應用,以贏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同時也會獲得更多的資源用於改進,以保持技術優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項技術活下來了。而整個技術體得到了一次「正向改進」。
誰能想到,這樣一本雞肋的書能帶來這麼多洞見呢?這就是讀書的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