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学习诗经的窗帘 ——通过李辰冬的《诗经通释》学习诗经。

遇到一本好书,不比遇到一个对的人容易,其实是更难。

因为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李辰冬的《诗经通释》就好比若干年前的《论语别裁》,不管学界如何看待,对我而言,好像漆黑的屋子里,猛然拉开了窗帘的一角,这就足够了。    

这本书买不到,旧书(影印)要上千元。并且,是竖版繁体字,为了以后(主要是丫丫)阅读方便,干脆我就边看边打字,把主要的线索和注解整理出来,作为学习诗经通释的笔记吧。

李辰冬先生认为,历史上的诗谱,其实是乐谱,也就是其曲调是来自于周朝不同的封国,其诗的文字则不同,文字是可以自己写的。

按照李辰冬先生的观点,诗经里面的诗就是一个人写的(包含几篇来往书信),而且是有真实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的。这是有考古成果支撑的。

遥想当年,周朝(西周),南燕国有个有志青年,身为贵族(也就是非奴隶而已),生存也很困难,但是满腔抱负。其人高大帅,强壮有文采。苦于在南燕国暂时没有什么机会,便去娘家娘舅家(卫国)寻找发展的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敢于闯荡的有准备的人)。此时,西周恰逢宣王当位,也是个有志之人,西周需要振兴,西边玁狁咄咄逼人,南面淮夷侵扰不断。

卫国当时可以说相当牛叉,自然要挺身而出,积极配合宣王。当时大的战略就是先平定南方的陈国和宋国,稳定住这一面,然后集中兵力打击玁狁。

于是乎,卫国比武招亲,不,比武选拔青年军官(非奴隶而已)。

这时,在娘舅家寻找机会的南燕国青年吉甫先生脱颖而出,不但被选拔上,还被领导敬酒,鼓励一番,赠与一张(其实不知道是几张)羊皮作为奖励。

这自然要衣——皮锦还乡(娘舅家)。

然后,千里迢迢(具体多远需要算一下),来到黄河岸边,在曹这个渡口,征战,建军事设施……

此时,想必他还是踌躇满志,眼前的困难都是通往辉煌的铺路石。

你听——那轰隆隆什么声音?

那是战士在击鼓!

于是,就这样,《诗经》第一篇——击鼓

带着BGM登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拉开学习诗经的窗帘 ——通过李辰冬的《诗经通释》学习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