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影评】1/2的魔法:被迪士尼打了“催产素”的皮克斯,还是原来的皮克斯吗?

随着“真人动画”式的CG大片日渐增多,好莱坞动画的市场空间受到了挤压普遍,集聚效应也日益显著。但就迪士尼和皮克斯这样的头部玩家而言,眼下还不到他们担心的时候:高投资高回报高口碑的三高策略依然有效,票房和奖项的收割也依旧锋利。

对于皮克斯而言,最大的问题一直都是如何不落窠臼和超越自我。在过去的作品中,皮克斯展现出的极大的热情,简明而又寓意深厚的故事,以及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对全年龄段的观众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

但自2015年以来,皮克斯已有三次在同年中推出两部动画电影的纪录:2015年《头脑特工队》/《恐龙当家》,2017年《寻梦环游记》/《赛车总动员3》,和2020年的《灵魂》/《1/2的魔法》。要知道,迪士尼动画本部也仅在2016年有两部作品上映(《疯狂动物城》《海洋奇缘》)。

增产对于皮克斯来说会有什么样的长期印象,目前还有待商榷。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几乎专为皮克斯而生)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前十年里,皮克斯推出了8部电影,拿到了8个提名和6座小金人;在后九年中,推出了10部电影,却只拿到了5个提名和4座小金人。

毫无疑问地,3月上映的《1/2的魔法》是皮克斯在2020年两部电影中稍弱的那一部。故事依旧在家庭关系上做文章,动画效果也非常可观,但与皮克斯主力制作相比,想象力还是太过单薄了,最终也没有实现兄弟闹剧以上的更高层的主题与碰撞。

这样一部简单热闹的家庭动画,完全可以来自梦工场(《宝贝老板》)和蓝天工作室(《变身特工》),不需要来自皮克斯。

【概览】

在过去的10年里,好莱坞动画产业迎来了一次大洗牌:蓝天工作室和梦工场的王牌IP不再灵光,重新开始制作低龄子供向动画;有大制片厂撑腰的华纳和索尼动画,依靠漫画等IP素材,以非传统题材打开了新的市场。

而大获全胜的头部玩家,迪士尼和皮克斯的联姻,也进一步巩固了其统治地位——高投资高回报高口碑的模式,对财大气粗的迪士尼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相比梦工场一亿上下的投资,迪士尼动画本部和皮克斯可以以1.5亿美元以上的大手笔搏取更可观的回报率。

在这一背景之下,迪士尼动画和皮克斯也有了抛弃“少而精”路线的底气。造成的结果,就是皮克斯在16-19年推出的5部动画中,有4部都是续集,其中只有去年的《玩具总动员4》拿到了奥斯卡提名(并胜出)。

随之而来的,也是皮克斯动画在普适的社会比喻上的缺失。早年间《超人总动员》对中年危机的演绎,《机器人总动员》对环境污染和圈养人类的揶揄,《飞屋环游记》则在开场小段中以最温柔的方式,写就了最美妙的爱情颂歌。

这些内容曾经是皮克斯的至宝。但从2013年的《怪兽大学》开始,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思维开始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非皮克斯的)公式化的设定与笑料。就《1/2的魔法》而言,父母形象的缺位已经是迪士尼动画的标配,“找人/救人”的任务式情节也高度类型化和结构化。在人设和情节上,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显得非常平庸。

【制作】

随着皮克斯动画中人类主角越来越多,故事在创作上的私人化和本土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五巨头时代的皮克斯角色虽然也多是套皮人类,但皮套的附加设定与故事本体往往是不可分割的。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仅是做着人类的事情的“布偶”,而是有着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

反观《1/2的魔法》的导演丹·斯坎隆的前作《怪兽大学》,完完全全就是最常见的校园喜剧,毫无《怪兽公司》中异世界相遇的化学反应,只不过是前作的同人作而已。

与之相比,《1/2的魔法》也并未好过多少。且不论故事基于仅在欧美地区流行的《龙与地下城》,魔法生物共存、抛弃魔法转投现代科技的背景设定,在全片中并没有激发出任何矛盾与冲突,还不如日本已经泛滥的异世界题材有新意,令人匪夷所思。

这样的做法,就好像名字叫做《精灵旅社》,却没有任何“精灵”与普通人的碰撞。将全部角色换成人类,整个故事也依旧成立,甚至更加顺畅。

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亲身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就可以生搬硬套和缺乏惊喜。考虑到电影在17年立项的两年后还在重写剧本,皮克斯方面并非对此毫无意识。

《1/2的魔法》在情节安排上也受制于接任务破关的游戏形式,无论是情节还是角色塑造都太过简单,在叙事动力上也缺乏紧迫性,目的性不够明确,显得情节太散太乱。

要知道,此前的皮克斯电影即使再乱,也不会让观众失去对角色的关注:《飞屋环游记》就是要去瀑布,《美食总动员》就是要成为大厨,但《1/2的魔法》名义上是“救爸爸”,却总是刻意在无关和随意的情节上绕远路——这些情节既没有推动角色发展,也没有阶段性特征,只是徒耗时间罢了。

【表现】

作为一部PG级的家庭喜剧电影,《1/2的魔法》的笑点的确老少咸宜,但并不出色。欢喜冤家和buddy comedy的设定并没有制造出足够的冲突和对比——问题主要出在汤姆·赫兰德的角色上——“半个爸爸扮活人”派生出来的笑点,基本上就是《老板度假去》的简单移植,在绝大多数时候甚至抛弃了“活着的下半身”的基础设定。

次要角色以往也是皮克斯的强项——比如《玩具总动员》系列的一票损友,《机器人总动员》的MO,《飞屋环游记》的狗狗道格——但《1/2的魔法》中的配角,只能说是少而无用,既缺乏幽默感,对故事发展也毫无推动(尤其是“继父”)。除了戏份稍多的米诺陶Manticore,没有一个能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连名字都让人记不住。

至于故事的核心:长兄为父,在片中的表现更是失败的。哥哥Barley一直都是麻烦制造者,并且缺乏足够的情感动力来支持他的举止;弟弟Ian则一味受气,两者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摩擦,由于叙事严重缺乏紧迫感,唯一的爆发也看不到此前积累的影子。这样一来,兄弟二人并没有因为旅程而互相成长,仅仅是弟弟单方面地突然“领悟”——而这种缺乏客观支持的主观转变,正是剧本写作的一大忌。

而由于(幼稚乱来的)哥哥的父亲形象Father Figure在片中并不成立,电影对结局的处理也就更显得莫名其妙——诅咒和打龙的情节明显是为了增加动作戏份,但却非常突兀且跟主题毫无关联(寻找父亲而非打倒父权)。同时,胡闹的哥哥没有做出真正的牺牲,一心寻父的弟弟也没有在父亲和哥哥之间做出必要的选择,让这个原本就在预料之中的结局更显得寡淡乏味。

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在于《1/2的魔法》在表现主角对父亲思念时力度不够——更类似于(从未拥有而)遗憾,而非是对(未解决)的矛盾需要最终和解——这样典型的弱冲突,是没有足够的推动力去支撑整个冒险的。

声演方面,汤姆·赫兰德的滥好人形象已然确立,与《变身特工》和《蜘蛛侠》在光谱的同一位置,而“童贞”和魔法的组合,更是“天选之子”的传统老到掉牙。克里斯·帕拉特的表现虽然有些过火,但比之《乐高大电影》的埃米特,的确有着不同的趣味。

【总结】

预告中的台词“I don't know, it just started”, 是对《1/2的魔法》的完美总结:故事和情感缺乏内在逻辑与联系,这与皮克斯之前作品大相径庭,更像是梦工场式的短平快。尽管快节奏的情节让这部合家欢动画依然奏效,但乏味的故事和原创力的下滑依然明显,甚至令人失望。

延续IP的成功并不容易——《冰雪奇缘2》刚刚证实过这一点——延续厂牌的成功更不容易。有《恐龙当家》在前,又有人气正旺的漫威系演员声演,《1/2的魔法》不太可能会是市场表现最差的皮克斯作品,但也不会强到哪里去。考虑到自《赛车总动员》以来,皮克斯的动画制作成本就没有下过1.5亿美元,即便回本压力不高,也没有太大赢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C+影评】1/2的魔法:被迪士尼打了“催产素”的皮克斯,还是原来的皮克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