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远:被比作竹林七贤里的“稽康”,命运也如出一辙

西晋时期的长安,佛教开始兴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像帛远这样的本土佛教高僧。


帛远

一、年少出家

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是河内人(今河南北部一带)。他的父亲名叫威达,是位博学之士,风度温雅,远近知名。官府曾多次征召他的父亲做官,但都没有答应。帛远很小的时候就有出家的志向。有一天,他非常恳切地对父亲说:“我要出家修行。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世人所追逐爱好的,百年以后都不会有用。儒家孝顺父母,也不过是百年而已。人短暂一生,修行佛法很重要。如果父母死去,他的神识谁来救度呢?唯有学习佛法,出家成道,方能自度和救度自己累生累世的父母,这是大孝啊!”父亲听了,觉得无论从道理,还是从事相上,都无法让他改变志向。于是帛远就出家了。

二、遭遇陷害,坦然赴死

帛远才思敏捷通达,对事物有超于常人的感悟。他每天要诵佛经八、九千言。通览世间的典籍,对大乘经典研习品读,能够精通教理。他在长安建造了一座精舍,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不分昼夜。听经的人数有上千人。

到了晋惠帝末年,太宰河间王司马颙出镇关中。他对帛远非常敬重,把帛远既当成老师又当做朋友相待。闲暇时,他来造访帛远,都会谈论佛法到深夜。

帛远当时看到群雄争斗,战火四起,所以想要隐居到陇右(约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去弘扬和修持佛法。当时有个叫张辅的人,是汉朝河间相张衡的后代。他被任命为秦州刺史去镇守陇地。帛远便与张辅同行。张辅了解到帛远德高望重,想让帛远还俗做他的幕僚。帛远坚决不同意,张辅心中对他产生了埋怨。

有个本地人叫管藩,经常与帛远品评人事是非,但都被帛远驳倒。管藩感到受了屈辱,心怀怨恨,经常在背后对帛远诽谤陷害,帛远心胸宽广,不和他计较。

等到帛远走到汧县(今陕西陇县东南),忽然对他的学生说:“不久我前世的冤家对头就要来了。”于是辞别他们,写了一封信,交代他们把经书、佛像以及一些钱财统统安排妥当。次日早晨,帛远来拜见张辅。和张辅谈话时,帛远故意说了对张辅很忤逆的话,张辅就把帛远抓了起来。大家看到帛远的行为,都很诧异不解。帛远说:“我是来偿还张辅这个怨债的,这是前世很久前就结下的宿债,并不是今天造成的。”于是便虔诚念着十方诸佛名号,欢喜去了结前业,并希望以后与张辅共为善知识,再不受报宿命之债。张辅鞭打了帛远五下。帛远就示现命终了。张辅后来知道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心里很是后悔。

当时帛远的弘法度生已经遍及陕西甘肃广大地区,人们都奉帛远为神。晋朝末年,羌胡人经常侵略边境,同时接触到佛法。所以帛远死后,羌胡人也悲痛不已。羌胡人本来带了五千精兵,想要把帛远迎请到羌胡来。走到半路听说帛远被害,大家十分气愤,要到陇地杀了张辅。张辅派人迎战时,有一位天水太守封尚帐下的故将富整,听说了这件事,也对张辅的所作所为感到气愤,于是就把张辅杀了。羌胡人听说张辅被杀了,怨恨的心才平复下来。他们一同分别迎请了帛远的遗骨舍利,返回羌胡建塔庙供奉。

张辅虽然是张衡的后代,有才能但残酷暴虐,他因为无故杀害天水太守封尚,所以封尚的故将富整才趁乱将张辅斩杀。那个诽谤帛远的管藩,也因为狡诈阴险而败亡。

三、后人评价

晋代的孙绰在《道贤论》中,把帛远比作竹林七贤里的嵇康。论中说:“帛远的遇害,是由管藩引起的。嵇康的祸患,是源于钟会。二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超脱世外,且都是因小人招致祸患,而丢掉性命。在这里二人有相同之处。”

四、翻译经典

帛远博通典籍,精通梵文、汉语。曾翻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典,又注释了《首楞严经》。还翻译不少小的经典,但因战乱都遗失了,连经典的名字都不知道了。


龙门石窟看经寺浮雕

五、其弟法祚

帛远的弟弟名叫法祚,从小声名显扬,国家征召他为博士,他却不愿意去。25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对佛法体悟透彻,在陇地很有名。当时凉州刺史叫张光,因为他的哥哥帛远被张辅逼迫杀害,张光也想逼法祚还俗。法祚坚决不同意,以死发誓,于是就被张光给杀了。死时法祚才57岁。法祚注解了《放光般若经》,撰写了《显宗论》等。张光后来也没有好下场,他被武都氐人杨难敌所包围,气愤而死。

你可能感兴趣的:(帛远:被比作竹林七贤里的“稽康”,命运也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