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10万的捷径,不只有名校大公司

去法国朋友家吃饭,四对夫妻,除了我和卢中瀚,都已经50+了。只要是父母,话题永远都是孩子。

Marc在全球有几十万员工的大公司里,也算是挤进金字塔尖尖的高层了。太太是一个中层负责人。算不上土豪,算得上精英。

Marc有个18岁的帅儿子,高三,交了个女朋友。法国人对于孩子早恋,一向没有原则和操守。二月,他的帅儿子就跟着女朋友的一家去了科西嘉旅行。

在科西嘉岛,帅儿子住在女朋友家在海边的悬崖上的别墅里,悬崖下面停着电影里演的那种游艇,目瞪口呆。

帅儿子问女友:“你爸做什么的呀?”

女友全盘托出:“我爸是做假牙的。”

“在哪里做?有多少工人?”

女友说:“一个工作室,加他自己一共4个人。”

帅儿子都要捂着嘴巴叫起来了,“这就可以赚那么多钱???”

一颗完美的假牙,要从颜色、形状、用途、耐腐蚀性等诸多原因考虑,目的就是以假抵真。要颗颗定制,几次试戴调整。

要是没有国家保险担负的部分,有人开玩笑地说,换一颗假牙,差不多要卖个肾。

帅儿子正式跟未来岳父拜师,开始研究假牙。

假牙制造和很多其他手艺行业一样,是一种技能。

技能最重要的是操作,原理很容易,但是想做得好非常难,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法国职高最后一年,可以选择假牙专业。高中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开始学徒期。

Marc从中国回法国,一进家发现,突然多了很多装饰:餐桌上摆着大颗的门牙,书架上是前臼齿,茶几上摆着门牙和智齿,浴室水池旁边是智齿模型的漱口杯。

帅儿子放弃了今年的高中毕业考试,九月开始重读高三,专修假牙。

在Marc讲的时候,Pascal就一直想插嘴。

Pascal的哥哥和嫂子是商校的同学,同年进大公司,分别做到高层。

他们的教育观点就和中国人非常相似,精心培养,好好学习,上名校,进大公司,走他们的路。

他们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医生,老二是工程师,最小是个女孩子。这个小女生不爱读书。初中毕业就想去做学徒,在他父母的强烈压力下,还是上了高中。

高二之后,在学校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高三选择了厨师专业。小姑娘职高毕业,从家里搬出去,进入餐厅打杂,养活自己。

切了几吨胡萝卜之后,偶然也帮甜点师切切苹果。她发现自己很喜欢做甜点。

职高生的好处是年轻,不贵,餐厅打杂的工作也好找得很。一来二去,就进了一间米其林二星的餐厅,边打杂边学艺。

在明确了自己人生走向之后,小姑娘自己贷款去学了,法国版的蓝翔“蓝带”厨师学校,专攻甜点。

前年她参加了全法国家甜点大赛,得了金奖,开了一间小到只能站住两个人的甜点店,每天只做六款甜点,每款限量供应30块,不接受预定,要买得排队。

剩下的时间,参加电视节目呀,杂志做个专访呀,出了一本食谱。名利双收,日子比两个老哥过得美多啦。

我硬硬地赶在Pascal又要发言之前插嘴,“你们都是工程师或者商校毕业,大公司做到中层高层白领。为什么没有引导也不要求孩子们也走一样的路呢?”

我不能想象在国内,高层白领的儿子说,我要去读技校职高,父母欣欣然地微笑还和自己的朋友分享。

他们想了想说:“就是因为我们当年被自己的父母逼进名校,逼进大公司,在大公司做一辈子的螺丝钉,我们才不想让孩子像我们这么辛苦,无助,没有存在感呀。”

我拍着脑门说:“中国区经理,亚洲采购部部长再加上品牌市场总监,你们居然说没有存在感,让我们这种小喽罗怎么活得下去呢?”

一个公司仿佛是一台正在运作的机器,公司越大越完备越规范。

对于个人的要求越局限和精确,好像是流水线,每个人就只做自己负责范围里的那一道工序。

做质量就永远做质量,做技术的就永远做技术,做发动机就永远做发动机,做管理就永远做管理。

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都已经忘记了曾经我们居然是同一间学校,同一个专业毕业的同学,一起学的机械动力。

那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质量,你为什不能来做成本?

当然不可以,我们都是一颗已经被固化住了的螺丝钉,不能动。

公司越大,等级越严明,层层套层层,一切都要走程序,缓慢的要死,不走程序,天大的叛逆。

Christine到中国之前,是法国是教育心理研究员。

她说,“介于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再完善的教育体系也不可能适合于所有人。更何况现在各国奉行的教育体系,离人性还差得很远。

我们曾追踪过一些,在学校里表现得非常优异的孩子们,工作之后,也并不都是理所当然的优异。

最理想的教育,不是依照教育的方案,把每个人都改造成差不多的样子,而是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并发扬下去。”

我们把周围知道的朋友,高中毕业的子女挨个数一遍,今天,这些名校大公司、工程师、管理层的孩子们,大概只有一半选择了像父辈一样考进名校,准备进或者不进大公司。

因为我们也有现成的例子,名校毕业之后,去开了木匠工作室,或国际贸易经济学博士去开农场养几百头山羊,做长了毛的羊奶奶酪。

一定会有人说,中国和法国国情不同,这个情况放在中国目前不适用。

事实上,法国从父母强迫孩子们考名校成为坐在办公桌后面的脑力劳动者,到现在鼓励孩子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只用了一代人而已。

悠悠然,不急不慢不差钱的90后,让苦逼的70后,焦虑的80后,我们已经看到对人生完全不同的要求。

再过几年,00后长大之后,会怎样,被今天90后养大的10后又会怎样呢?

中国教育部曾经做过调查,67%的人从事的行业,在他们上小学的时候,并不存在。随着社会更加细化,比例会更加提高。

开一间民宿,咖啡,几张桌子的私房菜;或者教个语言、瑜伽、画画、跳舞;再譬如定制衣服,设计家具,职业收纳……

自媒体“ We Media”,这个词2003年才被发明出来的词,仅仅微信公众号,就提供了几百万的工作机会,还没有算上别的平台。

名校大公司,仅仅是在大数据显示下,相对稳定,保险的一种选择,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坏的,适合一部分,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

自从孩子出生之后,我和我家“名校大公司”活体例子卢先生,有过很多次非常深入的讨论。

我们得到结论,教育尤其是不以扼杀自己天性为代价的教育模式,要比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名校,进入大公司更加重要。

今天的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化越来越迅速,无论是名校,大公司,亦或者家族财富,没有人再能拥有免死金牌,可以一劳永逸。

针对素质,个性,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为目的的教育,才是最本质和重要的事情,至于进入社会中,他们是在电脑前面打字,还是开着拖拉机种地,最大的区别就是,我爱干,我愿意!

当年卢中瀚就非常想进厨师学校,但还是学了机械动力。

Marc说,从小我就想当一个可以做花式拼接的木盒的木匠。

Christine说,我一直希望做眼镜。

Pascal说,我呢,我喜欢锁。

大家笑起来:“这个爱好贵族又危险,被砍头的路易十六的爱好不就是锁么?”

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教给孩子们,点金的手指头,要比留给孩子一座金山,更重要。

今天的父母都分外焦虑,寒门不再能够出贵子,那么被漏下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培养一个有自主性,有自制力,有自我学习体系,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孩子,比扼杀天性,扼杀快乐,变成流水线上,千篇一律,面目全非的螺丝钉更重要。

说到底,为人父母,我们可以留下让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的财富,但是我们无法留下让他们一辈子快乐的日子。

给孩子们一种可能,和他们搭建一种基础,帮他们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支持他们倾尽热情,燃烧生命,活得尽兴,这才是我认为为人父母的最高级别,这才是我们正在追求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入10万的捷径,不只有名校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