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刘义的诗歌

沿着张若虚的清丽空明和李煜的愁恨泣诉溯洄

——读秋水竹林仿古籍版式诗集《十年十首》

熊国太

一、秋水竹林和我

本名叫刘义的秋水竹林诗友心细,用快递寄我他的仿古籍版式《十年十首》诗集。这应是大陆首本仿古籍版式的繁体字新诗诗集。从形制上看,她方正单薄,质朴雅致,古典悠然,书页间透着缕缕清香。以内容论,诗集仅收入十首诗作、一封友人信函和两论者的诗歌点评。而名为《十年十首》,在我的认知范围内,也是大陆目前收入短诗篇目最少的单本诗集。值得祝贺!值得一读!

《十年十首》无疑都是秋水竹林匠心独运的结晶。我虽不知诗人出版此书的初衷如何,也不知其花费如此心思出版一本薄薄小集子的意图,但出书的任何环节都是省略不了的。这着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秋水竹林是将这十首诗作看得很重的。其实,我对诗人并不了解,既没见过面,也无通信往来,更不知他在何处谋生。我只知秋水竹林是江西宜春人,虽然也看过他的一些诗作,比如在《诗刊》发表的一些小诗,但大体上我对诗人了解不多。也因为了解不多,才觉得《十年十首》的弥足珍贵。

诗人有时会来我的博客“访客”上露一下脸,我有时也会点击他的博客里去围观一下。然而,这样的“交往”能有多深?这种感受和体验,相信不少人都有。然而,有缘份的人,或深或浅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有曾经的交集。我之于秋水竹林,或秋水竹林之于我,因为诗歌,现在开始有了一定的信息感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可以妨碍我往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走去。

二、《十年十首》的构成和价值

《十年十首》凡80页。从目录看,分卷一、卷二。卷一由《春江花月夜》和分别题为《七夕》《归去来兮》《亡灵书》《月亮很淡的晚上》《起风了》《灯》《空碗》和《菊花茶》八首单篇小诗,以及第十首题为《传奇》(长诗)组成。这是秋水竹林的分类计算方法。我的理解是,从诗作文本数量计,《春江花月夜》内有五首小诗,加八首单篇小诗,再加《传奇》(长诗)内十七首小诗,秋水竹林的这本仿古籍版式诗集,诗作数量实际上共有三十首。

卷二收入《仙枝:书信一封》《在水一方:一薄秋水两许竹——读秋水竹林诗选》和《宋泽来:评秋水竹林的诗作“春江花月夜”》。从文字语调和行文特点看,书信和诗评,大概都是与秋水竹林多有联系的港台作者书写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宋泽来先生的点评像梳理史料般,将秋水竹林的《春江花月夜》一组五首的诗歌立意背景作了一一考证,可谓用心良苦。而在水一方的读评也很特色,通篇用了散文诗的笔法,对秋水竹林诗歌作了非常诗意的文学描述和情感倾泄。

可能是我的目光旧了,有点不相信现在的八0后诗人,居然运用如此古老的线装书般的出版套路来装帧自己的诗集。或许,秋水竹林骨子里是一个很怀旧的人,或许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反拨或远离现今的种种做法。但我更相信,秋水竹林是一个追求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一个人:内容上,他的诗歌意境古典,澄澈、清丽、空明;形式上,诗人也不想放弃自己的古典美学主张。如果二者有所脱节,那么片面追求诗集的外形包装则是无意义的。

由此我可以预判,秋水竹林活在当下,虽然没有穿着长袍马褂,但从血液到骨髓,从学识到气质,莫不透着古朴典雅、清风明月般的故国气韵和情怀。

三、向张若虚的清丽空明溯洄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也被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人间极盛之景和寄寓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颂和对人生哲理的求索之意。诗篇词语清丽,意境空明,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和意境不同,秋水竹林的《春江花月夜》,由五首小诗构成,分别以“春”、“江”、“花”、“月”、“夜”命名诗题。全诗书写或表现了明末清初某场劫难悲剧:一位太子在扬州与一位秀美的女子相恋相爱,后清兵洗劫扬州全城,相爱之人被迫离散,音讯杳然。多年后,太子故地重游,女子却已不在人世,当他来到女子墓前祭拜,眼前浮现的全是女子生前的音容笑貌。战争烽烟导致的爱情悲剧,使太子悲天悯人,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再细读下去,“春”写太子与女子美好恋情的开始,“江”写女子苦盼太子重回的孤单,“花”写太子回归扬州后的觅寻,“月”写人去楼空、万念俱灰的悲凉;“夜”写亡国之痛和人生幻灭的喟叹!这组诗,无疑是秋水竹林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观念,关照了一场发生在战争中的婉约凄美的古代爱情故事,可谓是诗人对爱情——这一人类炽热、永恒的情感的深情歌唱!需要指出的是,在《春江花月夜》总诗题下,诗人特地加了一个题记——“诗中的故事,也许发生在任何一个朝代。”这就使此诗的精魂具有极大涵盖性和延展性,而获致长久的艺术生命的葳蕤。窃以为,秋水竹林用现代诗歌抒写古代爱情故事,在当代诗坛上并不多见。

抛开诗歌主旨不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也是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展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珍惜人间春华之时憧憬幸福生活的情怀,同时也蕴含了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但诗中也充盈了浓烈的离别情绪和人生感慨。在这一点上,秋水竹林的《春江花月夜》的基调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并无二致。我想要强调的是,秋水竹林的这组诗,尽管情感基调是感伤和悲凉的,但语言还算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同样给人清丽自然、澄澈空明的感觉。只不过是,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秋水竹林更多地是在爱情故事的意境营造中,融入了更深一层的忧郁和感伤。

向张若虚的清丽空明溯洄,是我对秋水竹林《春江花月夜》的初步印象,也许不准确,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诗人的努力值得肯定,表明诗人是有精神源头的,渴望回到民族传统诗歌的伟大品格中去,并欲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向前大步开走的路子。

四、如李煜愁恨般的泣诉

李煜的词,或以旧乐反衬,意寓今之愁极恨深;或言梦归故国,言近况之孤苦,醒来却为之悲伤,即使高楼独上,秋晴空望,故国依然杳杳,销魂无有时限。李词纯任性灵,无迹可寻。

以《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为例。《虞美人》上片感怀故国,悲愤已极。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相见欢》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词之尾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重笔收束最为深刻,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蕴义。《浪淘沙》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词也以“流水”两句重笔收束,抒发水流尽、花落尽、春归去和人亦将亡之感,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说这么多李煜词的意蕴,意在说秋水竹林的诗歌也隐约透出人所共有的某些生命的缺憾。诗人的几首小诗虽然短小,却也融汇和浓缩了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让我们试着来阅读诗人的《七夕》《归去来兮》《亡灵书》《灯》《起风了》《月亮很淡的晚上》等几首诗作。

《七夕》是情人相会的节日。诗人在诗中营造了一个多重影像,一个相爱之人无以牵手的凄美结局。一句“像你头上纷纷飞舞的花钿/凄美而无人收拾”,是孤单之人的形象刻画;一句“今夜碧绿的瓷/似玉碗内悠悠斟出的夜/碎了一粒,是你/眉心的一点胭脂”,是残缺爱情的隐喻和无奈写照。《归去来兮》刻画了一个浪迹天涯者的归乡凄景,新旧物事更替的描写读来令人心酸不已。《亡灵书》写了五类不在人世者形象,他们在诗人的心目中是最值得怀念之人,其中,“那些暂时在挂钟里丢失的人”(没被史册记载的无名英雄),“那些黑边玻璃像框框不住的人”(正统历史定义不了的好汉),“那些古老的汉字也雕刻不了的人”(传统力量界定不了的新生儿)深深地刺痛了我的视觉神经。诗歌结尾处道出一句“怀念他们就是怀念一扇没有门的自己”,表明了诗人信念的决绝和人格的榜样。

《灯》是一首特别有意味的小诗。结尾处“在今夜墨色层层脱落的窗口/在突然暗下去的城市/一盏灯挖掉一小块黑暗亮着”,充满了生活哲理和辩证思维。但对此诗仅仅理解为有生活哲理和辩证思维远远不够,“窗口”为何被墨色层层脱落?城市为何会“突然暗下去”?“一盏灯”何以能够“挖掉一小块黑暗亮着”?无不给人以震憾和思考。《起风了》这诗题不新鲜,西川多年前好象也有同一诗题,但西川隐喻的是现实政治和生活波动,秋水竹林抒写的是爱情的情劫。诗作的前、中部分也没什么特别,直到最后诗人才道出爱的真相:“起风了/我们被吹进相片里/在墙上一挂就是多年”——原来此生的爱并不存在,爱仅仅存在于前世!《月亮很淡的晚上》看似是一首怀念亲人的作品,且刻意在诗里营造一种淡淡的氛围,但诗的结尾暴露出了作者的心思:“89年一个月亮很淡的晚上/老祖母安静地睡着了,盘子里放着她爱吃的/柿子饼,镯子在抽屉里落满了干净的灰”。一个特定年份的明写,应该不会被读者所忽视,如果我没悟错,它是诗人有意而为之的。

《空碗》和《菊花茶》在此不作解读。读了秋水竹林这几首小诗,总的感觉是,诗人尽管在诗的语言上刻意去淡化书写对象的龃龉和隐痛,但其实,诗中所含有的愁恨深不见底。这种愁恨虽不能与李煜的国破家亡的愁恨比肩,却亦能见秋水竹林的内心旷野是多么空茫,内心的坚守又是多么地笃定!

五、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标识

当下现实世界:铁幕政治、三观毁尽;人无正形,远近无友;权贵官僚,声色犬马;政策吊诡,民心向背;有法不依,司法不公;阶层固化,贫富悬殊;经济山寨、生态污浊;科教拜金,文体争宠;艺术媚俗,医德模糊;人性奴化,脊梁散架;欲望无度,阿弥陀佛……在如此乱象之下,物之统领和人之扭曲都在兆示一个问题——人类向何处去,人类的思想或精神闪烁何方?

西方很多有识志士,早就将目光瞄向中国久远的历史景观和思想文化体系。有人崇尚儒家学说,有人推崇天人合一思想,还有人对中国古典诗词佩服得无体投地,认为诗中所描写和刻画的世界应是人类文明所应努力去实现的世界。而诗歌,是走在时代最前面的精神导引和艺术显现。叙利亚著名诗人、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画家阿多尼斯曾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诗歌”。阿多尼斯的话虽有恭维之嫌,但他强调的那个诗歌是指诗歌精神。即对人的解放的向往,对自由、人道、理想的追求,对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超越。这就是当代诗歌所应持有的精神,她包含向上、进步、真善美等内容。

不仅国外诗人这么认为,国内也有不少聪慧的诗人也道出了诗歌的引导功能和未来走向的可能性。安徽名诗人陈先发曾在一篇诗观中写道:“诗歌应是社会的一种引导力量,而非一种适应的力量。始自《诗经》的汉诗,是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审美能力、情感体系和道德体系的主导力量之一。”“民族诗歌不断地打破自我,获得新的‘形体’,唐诗比秦汉、宋比唐,都因这种打破而获得更加丰盈的形式和生命力。”当今诗坛上,越来越多的年青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传统民族诗歌,对时代、现实社会和家国命运进行介入和作最忠实地记录。秋水竹林虽然在诗写上还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但他的创作实践至少说明,他是在用心灵与传统诗歌对话,用生命的真诚追求诗歌的精神路径和高贵气质。

仅用《十年十首》文本,或许还不能说明秋水竹林的诗写就富有了中国传统气韵和情愫。而阅读他仅有的诗作基本能看出,诗人努力在把“梅花酒,桃花坞/红楼深静的帘帷漏出的灯花”(《江》)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也在努力拾捡“被风翻落在/一把精巧的木梳上”的“那片浸透露水的叶子”(《七夕》);诗人更在努力用“灰瓦”、“竹轩”、“钟音”重新布置一个江南水乡。在诗人的心灵深处,更看重的可能还是“放下今生的富贵功名”、“而现在只想再握一下/你冰凉的小手/再为你画一次眉”这种豁达与悲悯情怀,看重“国真的亡了”之后、“扬州城的火焰/染红我洁白的长衫”的壮士勇气,看重“今夕是何夕/与你共剪一缕明亮的烛光”的东方意境。我以为,秋水竹林的书写,是在寻找当下诗歌中一种无可替代的生命力和传承力量。

秋水竹林还很年轻。年轻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力量在茁壮成长。这种成长也是诗坛所乐见的。笔者在此想对秋水竹林说,用你的诗笔尽情地去抒写吧,写下你的喜怒哀乐,写下你的悲欢离合,更写下时代赋予年青诗人的声音和责任。

2013.12.13  温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点评刘义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