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国记谱法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乐谱的国家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对于不同的音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

      早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上,便已出现“宫、商、角、徵、羽”这几个字,虽然其是否具有音乐上的意义尚不能确定。

        先民“击石拊石”“蒉桴而土鼓”,鼓类打击乐器盛行,《礼记•投壶篇》中就记载了一种周代鲁国薛国流行的称为鲁鼓、薛鼓的两种鼓乐的节奏鼓谱。《礼记•投壶》谱又名礼记鼓谱,此谱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谱法。

      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钟体有错金铭文,表明了每个钟的发音的律和阶名。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基本音列为七声音阶,它的发现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的高度发展水平。不过不能说它是镌刻在青铜器上的乐谱。但由此,专家推断可能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使用以宫、商、角、徵、羽来记录曲调的“宫商字谱”。

      公元 12 世纪梁代古琴家丘明所传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一篇对该首琴曲音高及演奏技法的文字说明,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琴谱。

        文字谱是用文字叙述的办法通过对左右手演奏方法进行标注,来反应音的高低、长短,并对琴曲的弦位、速度等变化来进行描述,是“减字谱”的前身。直到唐贞观十三年前,琴乐大师赵耶利传出的文字谱,已是比较完备的谱式。

      晚唐琴家曹柔有感于文字谱的记录繁琐,首创了“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的“减字谱”。它的出现符号化了文字式的乐谱,既增强了乐谱的直观性又提升了谱面的信息容量。减字谱到南宋时期大体定型,《白石道人歌曲》中侧商调《古怨》是仅存的宋代减字谱琴曲,是目前仅见得最早期的减字谱。

        唐末五代的《敦煌曲谱》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谱式之一。

        宋代陈旸《乐书》最早有了工尺谱的文献记载,同是宋代的俗字谱也是属于中国传统记谱法公尺谱体系中的一种,最早记载于宋代朱熹的《琴律说》,后来演变发展为明清时较为流行的公尺谱。

        在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中还存留着最早的律吕字谱,据史学家推断律吕谱可能在上古就开始使用了。

      除此之外,各个地区还存在一些记谱法在小范围内使用,像元人余载发明的方格谱、藏传佛教中的查巴谱、中国西藏喇嘛教徒使用的央移谱、民间器乐合奏使用的折子谱、盲人使用的扣子谱……至10世纪下半叶,外域的记谱法开始传入。

      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发展,虽然不像西方有着从不精确到精确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步调不断向前发展,通过文化文明的交流进步逐渐走向完善。


✿公众号✿:雪桐钢琴技术研究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国记谱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