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行善比起刻意去行善,更能获得福报》

(文殊菩萨普济慈悲心一文安)——原作者老居士菩萨—弘法佛菩萨弟子周勇,杨国书

世间之人,多有善心,有的人是发自内心的善,有的人却是表面上的善,前者能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后者,很可能只是图一时心安,或者无意而为。很多人赞扬前者,蔑视后者,但我觉得,两种善其实都是有必要存在的。

一个人是否善良,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体现,这通常与家境无关,而与良好的家教有关,贫寒之家,常能生出善良的人,富有之家,也常有背德之人。所以,家教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因为家庭的原因,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在某一个阶段,可能会因为某一种触动,有了向往善的念头,或者行善的行为,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是值得赞扬的。

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是没有错的。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来说,能顺利地生活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别听信有些人所说的,要先人后己,说这话的人,自私起来往往更甚。人得先保证自己活着,并且幸福地活着,然后有了空暇再去想别的,当然,这个前提是不违背道德,不违法。在这个基础上,先爱自己,再爱他人,没什么不妥。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不违法、不背德的前提下,保证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然后,有了条件再去行善。哪怕这善并非出自于你本意,哪怕,这善很微小,也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你的善是真真正正地帮助了别人。

前天,我随几个人进山办事,因为酷热难当,去时带了一箱水,等中午回来时还剩下三四瓶。路上,有个朋友见几个背沙的汉子坐在路边休息,他顺手就将水扔了下去。水扔在地上,溅起了沙石吓了他们一跳,但从后视镜中看到,他们确实是拿了水喝了。有人责怪扔水的人不该这么没礼貌,他反问,难道我要双手恭恭敬敬地奉上,才显得我虔诚?

仔细回味这句话,想着,朋友显然是没有诚心行善的,他只不过是因为看到几个浑身被汗浸湿的工人,想到剩下的几瓶水,无意识地做了这样的举动,而那几个汉子却因为他这个无意的举动得到了水。无意的举动,让别人真正得到了帮助,那么,这是不是善呢?我觉得是的。

很多人将行善这种事看得很庞大,很神圣,非得做点惊天动地的事,但倘若没遇到,那就不是自己的事了;或者非得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比如,把淡水鱼放生在海水里,把蛇放入公园之中,至于后果,从来没去想过;又或者,为了获得利益,捏造悲惨事件,消费社会的善良……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伪善。

大部分的人,内心都是有善良的,只不过,有的人因为生活境遇,人微言轻,不得不将其深藏起来,但在关键时候,会本能地挺身而出。就像今天,我在本地平台上见到的一封感谢信,写信的人说老母亲骑车摔折了腿,是一个过路人扶了她并打了急救电话,然后悄然而退。因为老母亲当时已经神志不清,记不得此人的相貌,所以特意发这封感谢信,希望能找到这位恩人。

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正常社会所应有的举动,只不过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着实让人感动。资讯发达的现在,那位好心人不可能不知道这种善举可能带来的麻烦,但仍然去做了。这种善,是来自于本能,是大善。此外,还有一些小善也值得称赞,比如,路面积水的时候,第一个拿砖头铺路的人,尽管很可能只是为了自己,但事实上却又方便了后来人。

不经意的善也是善,因为善已经融入了言行举止中。老话说,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所以,不刻意行善的人,往往更有福报。

我们经常感觉社会过于冷漠,但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些小事而莫名感动。或许,我们一些不经意的举动,也会成为了别人莫名感动的一个原因。

(顶礼上师文殊师利法王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心行善比起刻意去行善,更能获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