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提醒每个孩子敬畏生命,把控好人生的色彩

剧荒。昨天看了一集《女心理师》。第一集讲述的就是一个女学生因被同学误解,觉得被排斥,然后自杀的事。

现实中也曾经常听到某个学校学生学业压力大自杀。

各种原因。

我其实有些不解。

我们先不说被人误解怎么怎么的,被排斥后就活不下去了,学习的苦就吃不得了,我觉得不光是影视剧里,现实中这样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我更愿意称这样的孩子是“草莓”孩子。

他们被保护太好了,从外表上看光鲜亮丽,他们或者会各种技能,或者在某方面特别优秀,总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他们受不得一点压力,一旦被挤压就立马“整个烂掉了”。

也就是说,孩子们会觉得,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当他们意识到即将失去这个群体,他们就不安,这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孩子们会觉得,学习是生活的全部,当他们无力去承担这个全部时,他们就无策,这甚至比生命更重要。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并非偶然。对于这种非偶然,在《北野武的小酒馆》里有个有意思的表述,“每当我不经意地瞄一眼数字式闹钟,看见的数字总是很整齐划一,11点11分、2点22分、3点33分之类。每次看闹钟都是这样。扳扳手指头,这样的数字在一分钟的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从概率上来说也并非十分特别。”

从概率上讲,事情并非偶然。

我们大人呢,极少教育孩子,没有告诉他们没有朋友照样可以活下去,学习不好生活可以照旧,未来依然属于他们。

我在想,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是孩子们认为的朋友?是学习?还是死亡?

显然不是。

愚蠢之至。

我之前在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有提到一种游戏,叫做弱小的我。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游戏,那么这些选择死亡的孩子显然是“赢家”,到达了人生的终点,却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一切可能。

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本都是无任何感悟色彩了,因为有了人,才附着上悲欢离合的感情。

那么作为情感的主宰,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握好情感,知道什么是我能掌握的,什么于我是重要的,我要的是什么。

愿每个人都活得真实,至少我们得好好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30—提醒每个孩子敬畏生命,把控好人生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