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成为《乌合之众》

借用这本书上译者序,“人这一生,需要认真读几本书。《乌合之众》也许是真值得读的书之一。”

这本书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成书于一百多年前,但书中部分仍使用于如今。

整本书逻辑结构完整,可以直接从书的目录上可以得到具体介绍内容。我就挑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聊聊。

我们日常定义“群体”是指聚集成群的人,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群体”的诞生需要自觉地个性消失和思想感情的统一。

1000个人随机在公共场所聚集,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就绝不能构成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三五人有相同的共性或目的,即可成为群体。

心理学上将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即成分不同的群体,以及同质性群体,即各成分之间有相似的群体。

不论是同质性或者异质性,个体融入群体后,无论其智力水平、学识水平、生活方式不同,都会受到群体的感染,从而丧失个体的独立性,进而同化。且新组成的群体会表现出个体所不曾表现出的性格品质。

新的群体会出现新特点,有几大原因,其一是个体群集后,会因为变成负数而获得一种无所不能的强大感,是他敢于发泄本能,而他脱离群体时,个体强大的责任感和理性可以压制这些欲望。

个体构成群体后,与催眠的状态类似。个体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支配个体,因而对于群体来说,理性完全无力对抗群体的情绪。

能够感染带动一个群体的绝非严谨的逻辑语句,亦或者提前背诵的讲稿,而是要通过断言、反复以及感染,一步步煽动群体。

所谓断言,就是不带任何逻辑,没有任何根据,简单、纯粹地陈述一个事实或者一句口号。断言越简练,就越有威力。接着是反复,长期不断重复的陈述会镶嵌在深层的无意识自我中,而我们行为的动机都在那里产生。最后,当断言经过充分反复,且态度保持一致,强大的传染机制就会开始运行,形成所谓“风评”。群体的各种思想观念、情感情绪都像病毒一样有强烈的传染性。

这就是煽动整个群体背后的行为逻辑,不论过去或者当代,行为模式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从现实转移到了网络。

还有就是教育。国家用教科书生产了一堆那文凭的人,却只能使其中的一小部分获得对应于其文化水平的工作,其余的人只好降低要求,另谋他路。他们互相成了敌人。

“教一堆美容的知识是一个逼民造反的好方法”

截取其中一段比较经典的话。

“他们要在具体某天,作者椅子、趴着桌子,连续两个小时就几个学科的一大堆只是变成活字典,这种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其实说他们在那特定的 一天的特定的两个小时,的确是活字典,可考完一个月后他们就不是了。那么多负担性的知识会不断流失,且大脑无法回补。”

“他们的能力下降了,成长的力量干涸了,熟透了的人出现了,但他们大都已经被榨干了。”

选取这些话,是因为古斯塔夫·勒庞在一百多年就陈述的这种教育制度,如今在中国仍为流行。有其好,也有其不好,不能做评论。

在这段瘟疫肆虐的日子里,无数网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针对疫情不断散步着或可怕或虚假的信息,而这种毫无逻辑的信息,在群众中快速蔓延,不断引起恐慌。

流言止于智者,但在群体之中,智者也可能变为愚者,会被同化。读完《乌合之众》,应该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群体思想传播,减少流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不成为《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