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群楼的天际线那边》

拉美民族现状之叹

      本文以“我”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飞机降落时后波哥大夜晚的寂寥场景,白日里宾馆和店铺的特殊防范设置,坐轻轨时看见贫民窟的感受,贫民窟里欧洲某国援建的图书馆等,再由拉美的“农业政策失败”“中等收入陷阱”、“民族之父预言”、“天主教传统”分析拉美现状并表示痛惜,也表达了作者对天主教与神学家的批评,对西方强国掠夺拉美的控诉及对深受制度毒害已愚昧麻木的拉美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哀叹。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对此主题进行分析:

一、采用叙述人语言。

“我”充当整个作品的叙述人的身份,叙述事件、描绘环境,乃至直接就作品所叙的内容抒发感慨和进行分析评价。作家通过叙述人语言将作品中的各个因素(叙述、描写、议论)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叙述人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对他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与评价,看出他的爱憎和感情倾向。例如,开头写环境描写时间还早的夜幕下波哥大街面空荡荡,商户已关门闭户,到处一片黑灯瞎火,“连吃个三明治的地方也没法找”,叙述事件“得饿肚子”表达失落感。紧接着,见到第二天店铺的铁栏,发出了“进监狱”感慨,又在万般提防之下遭遇了导游手机被偷的痛心事件。“我觉得对不起导游””实则是对这个城市文明的失望。再看到天际线那边的贫民窟,惊叹不已,对现状打出感叹。 “连阿根廷这个二战结束时的世界经济10强之一,拉美的白富美和高大帅,也野蛮地逆生长,从一个发达国家一路打拼成发展中国家,一度下探年人均产值两千多美元(2002),麦德林又能怎么样?” 紧接着对格格不入的图书馆,对此展开了戏谑“几个图书馆真是法力无边,能释放神奇的爱和知识,一举化解掉这遍地黑压压脏兮兮的经济发展废料?”主观地对西方强国的行为进行批判。以雕塑的预言“我们民族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引出作者更深沉的思索,拉美民族的悲哀在于没有自己的信仰,缺乏自己的民族精神,他们的“解放”仍在天堂而不在人间。

二、寓意的深刻性

群楼的天际线那边象征着贫民窟,象征着拉美地区的贫富差距。现代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繁荣背后总隐含着不为认知的底层人民的悲痛。他们深受各方压迫,蜗居在一方小的天地中艰难地生活着,承受着殖民后的所有苦难。正如文中提到的“孤独的雕像当年还看见了复活节前,原住民在游行队伍中演示一种奇怪仪式,一种恐怖的集体受虐狂热。他们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艰难前行,用鞭子猛烈抽打自己,抽得自己全身皮开肉绽,似乎在渴求死神早一点降临。”深刻地描绘了哥伦比亚的经济结构,批判了美国等对哥伦比亚的肆意掠夺。

三、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

    本文通过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性等渲染拉美民族整体的悲哀的气氛,深化主题。文中先写哥伦比亚夜晚是寂寥的,暗示经济凋敝。紧接着“几乎每个小店都布下了粗大的钢铁栅栏,用来隔离买卖双方,以至走入店铺都有一种探监的味道”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再以叹惋式口味点出社会现状——“哥伦比亚诞生了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却以毒品和犯罪率闻名于世。”作者以历史的观点分析造成拉美现状的造成原因,有政府政策原因如“失败的农业政策抛出了失地农民大潮,虚弱的工业体系又无法将其吸纳,只能把他们冷冷地阻挡在此。各种相关的改革半途而废”及文化历史原因西方强国的掠夺,宗教原因信奉天主教哥政教分离的传统。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描写一个经济凋敝,文化落后,制度腐朽,人民精神麻木的拉美地区现状呈现在眼前,夹杂着作者的痛惜之情。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本文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夸张的语言、全方位的社会环境描写点出了作者对拉美民族哀叹之情和对西方强国的批判之情,对神学制度闪烁着批判的锋芒,“我只知道,贫民窟的神学,最终得用贫民窟的事实来检验和亲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析《群楼的天际线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