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镇西老师学教育

——锻造卓越人格,培养“优秀学生”

“优生”仅仅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吗?如果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师,面对“优生”时,在深感“幸运”的同时,切不可认为“优生”教育只是“维持”教育,而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育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读了《爱心与教育》手记三,我收获了很多教育知识,端正了对“优生”的偏见,更新了原有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优生”的培养以及卓越人格的锻造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接下来,我将对此谈谈自己的深刻体会。

                            1

“优生”是一场修行。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成功。

要想成佛,需遭遇九九八十一难。

近些年来,出现了许多因各种“打击”而自杀的学生,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此等“优生”,仅仅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品德,劳动等其他方面微不足道。因此,所谓的“优生”一直是老师们眼中的佼佼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受着差生从未得到过的特殊待遇。长期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导致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或者一次前所未有的灾难,他们往往会悲观失落,甚至一蹶不振,对前途失去信心。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此类“优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我们要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不因“优生”突出的学习成绩,而降低对其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其次,我们要善于引导,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训练,有意识地有目的性地有组织地帮助“优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更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教育“优生”战胜自我,一次次地与自己过不去,才是超越自我的真正法宝。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努力为“优生”创设各种尝试,鼓励他们进行各种可能的尝试,在一次次突破自我,锻炼自我中品尝失败,体验痛苦的滋味,遭遇挫折并从挫折中奋起。

                              2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蔡元培

对于“优生”来说,智商一般高于同龄人,学习方法较为科学,即使不那么努力,也可以获得别人羡慕的成绩。所以,他们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从而导致不思进取,止步不前。我们必须明确对“优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成绩的“维持”教育。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给出了培养“优生”六大方法,也给广大班主任提供可参考的价值和具体的策略。

教师不仅是解疑答惑,传道受业,还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因此,对“优生”的教育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角,跳出原来的框框。我们要让“优生”学会自我定位,从整个教务系统,从全国,从世界来审视自己,切不可学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口的那片天,没有见识,没有眼界,没有格局。对于引导“优生”树立志向,李老师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多才多艺的少年——程桦,李老师对这位学生的喜爱简直到了宠爱的程度,对其认真分析,精雕细琢。从谈心入手,话家常,谈时事热点,论古今,在一次次平等愉悦的对话中,建立了和谐友爱亲密的师生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心灵沟通,也把他的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之后,推荐书籍,鼓励他竞选班长,采访日本市川市市长高桥国雄,参加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在程桦后来的回信中,程桦也提到自己现在取得的成绩可以证明李老师当年的培养和教育并没有白费功夫,是非常有效的。

与程桦不同的王铜,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第一天就被“请”到了校办公室,公然向集体挑衅,批评教育无效,被迫做出教育者最无奈也最无能的表现——请家长。一次集体合照,改变了李老师对王铜的看法,发现了他天真无邪的一面。直到,后来王铜推荐读《正义呼唤男子汉》。此时,善于观察的李老师窥见了王铜心底的秘密——他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于是,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导王铜全面发展。鼓励他参加数理化竞赛,遭遇敏感问题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爱心唤醒了王铜心中早已冉冉升起的男子汉形象。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尽可能地让“优生”去接受各种挑战,提供更大更广的舞台以发现和发现他们的潜能,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没有教书那种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没有育人的使命般神圣,但是,“优生”的培养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因为,他们就是未来中国的华罗庚,钱学森。只有所有中国的教育者团结起来,用爱心做教育,用自己的力量行动起来,唤醒每一个孩子的爱国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才有希望。

优生优,则教育兴。教育兴,则中国胜。

                            3

教育是麦田,我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只有用勤劳的双手去耕耘,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李镇西老师眼中的王铜是五彩缤纷的,有孩子般的纯真可爱,有顽童的调皮顽劣,有男子汉的气魄,也有一颗容易受伤的玻璃心。在改造王铜的教育中,李老师始终不忘初心,时刻提醒敦促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男子汉。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是甜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缓慢的过程,充满了挫折性斗争性和反复性。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希望。只要心中坚守希望,黎明总会来临。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在黎明到来的前一天放弃。所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信每一个孩子只要细心培育,精心呵护,都会开花。只不过花期不同。

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有自身的缺陷,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经常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就像书中的李老师所说:“其实,反思我的教育,也不是没有教训和失误的。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整整一年,我和王铜还没有建立起我和黄金涛那种彼此信任的感情;其次,我对他批评责备过多,这也使他和我存有抵触情绪;另外,对他的学科成绩我仍然是一刀切地要求全优,这显然不大符合他的实际。”完成了深刻的反思之后,李老师对王铜的教育方法大大改良。偏科严重的同学很常见,所以对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最终,王铜收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苦涩的高中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王铜留给李老师最深刻的记忆却是,把市级三好学生的名额让给其他学生。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王铜,是李老师最值得骄傲的学生。拥有仁爱精神的具有普世智慧的王铜,是李老师成功的作品之一。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每每于此,我都会感觉自己责任在肩,任重而道远。我想起了前几天阅读的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散文《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李镇西老师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