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文和居士+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

第一题:根据课程知识,做一份计划,写出自己对写作的期待,对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的定位,并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不要假大空,必须详细而具体。

对写作的期待:在工作的空余时间,利用写作变现开启副业,逐渐熟悉和了解写作方法和写作套路,以百家号为基础,先达到副业月入3000的目标,然后通过提高写作能力和质量,最终达到月入5000的目标。

未来的定位方向:目前以个人提升类文章为主要方向,未来如果有其他写作途径,写作方向可能考虑观点类文章。

具体行动计划:

日计划:

1.每天拆解一篇本领域的爆款文,找到别人文章吸引人的地方,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找出几名写作大v,关注他们的写作风格,揉和他们的优点,逐渐形成自己的文章特色。

2.每天听释若老师的书或上官文露的一本书,重点听个人提升类的,写听书笔记,积累素材。

3.每天关注简友中,关于百家号的文章,时刻了解别人的写作动向,与小伙伴交流写作心得。

周计划:

1.每周在百家号发3-4篇拆书稿,1500字左右,并在周末进行复盘,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哪些套路需要注意,要时刻记住产品思维,给读者带去价值。

2.每周周末进行复盘,把这一周学到的写作套路和思维进行总结(最好是手写),找出本周自己阅读量最高和最低的两篇文章进行分析,以后写文章要注意什么。

3.在这次写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选书也很重要。因此每周末要把下周拆解的书选出来,从豆瓣,当当,亚马逊的排行榜选出三本书,然后通过看评价,目录选出其中的一本。

月写作计划:

1.月底根据读者的收藏量、分享量,分析读者喜欢的点,重新校正自己的写作点,迎合大众口味。

2.月末对每周读书的笔记进行总结,整理素材。

3.月末对下月的写作进行计划,重点写如何进一步改进,选什么类型的书,有什么目标。

未来六个月的计划:

1.百家号要至少有5篇阅读量5万+,粉丝数量增加十倍,达到500+。

2.百家号每月收入达到3000元。

第二题:阅读一本书,根据课程知识,写一篇讲书稿或者拆书稿,讲书稿字数为7000—8000字,拆书稿一本书写5篇,每篇字数为1500—2000字。

《认知迭代》拆书稿

开篇

掌控了你的大脑,才能掌控你的人生

大约小学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上课时,任由老师在上面讲的声情并茂,我的思维却早已经跑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我想下定决心改掉这个缺点。

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只要感觉走神了,就要立即把思绪拉回来,可每次都是不自觉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这使我非常苦恼,长时间的注意力不集中使我无法好好听课,我的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每次做作业时,别人都能奋笔疾书,我却只有干着急的份。

这种缺陷也影响到我的童年,小伙伴嫌我在做游戏时反应慢,跟不上节奏,渐渐地不愿意和我玩。这使我的童年时期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哪里都不如别人,充满了深深的自卑感和自责感,我时时刻刻都在意着别人的想法,生怕别人不满,会使场面尴尬,这种想法又会继续加重我的自卑,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干脆就一个人独处,这样就不会难受,这也是导致我性格孤僻的一个原因。

一直到现在,想起童年时期的种种阴影,我都会感到一丝悲凉。

本次我们共读的《认知迭代》一书的作者卡梅琳-威廉姆斯就是一位受注意力不集中困扰的人,她的思绪经常“神游”,被朋友戏称为“蝴蝶脑”,有一次差点将行李丢在机场。

为了改变这种缺陷,她想通过重塑自己的大脑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自己,她举了马奎尔研究的例子:在过去十年中,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大脑中负责空间记忆的后海马体变大了,这是因为司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记忆伦敦的交通路线,长时间的刺激使海马体中产生了更多的脑灰质。

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看到脑部变大的区域,有新的神经元的连接与激发,也许那只是出现了新的血管为大脑分流。

总而言之,神经可塑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连专家也说不清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新事物时发生了什么。

因此,想要塑造全新的大脑,最好还是选择一个改善的方面,学会一种技能,然后持续不断的练习。

为此,她去找两位认知训练的专家寻求帮助,并接受了一次强化训练,最后,她发现自己的注意力竟然受到了强化。

她称,经过这次训练,她变得更加有“元意识”,这种元意识可以让她在完成任务时,看到自己在想着其他的事。

我们知道,高效能人士为了提高注意力,通过定期休息的方法让自己的大脑“重换生机”,他们一般使用番茄工作法,每工作90分钟,就休息15分钟,这能使他们能保持一整天高效学习和工作。

然而,伦敦大学的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尼利-拉维提出一个注意力“负荷理论”,他认为要解决注意力有限的问题,不应该减少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而应该增加。

就比如在背诵课文的时候,我希望周边的环境特别安静或特别嘈杂,如果有两三个人在说话,我可能很容易就被他们的谈话吸引了。

在嘈杂的环境下,我不再会注意周围的人在说什么,而只是注意到别人在说话,我在背诵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在想着“别人在说话”这件事,这使我不再分心想其他事情,转而更加专注于眼前任务。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让太多事情吸引了注意力,这样会导致真的“走神”,也不需要屏蔽所有可能导致走神的因素,而是正好找到这样一种状态,或者说一个点,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能一直保持放松且持续“等待”,让真正需要关注的内容出现时,能马上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心流”的状态。

对每个人来说,大家的保持这种放松等待的状态不同,因此,我们在工作学习时,要努力寻找自己的那个“状态”,学会让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间循环,才能一直保持专注力。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找到这种状态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冥想,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发现长期冥想者的大脑中后扣带皮层区域的活动相对较少,而这个区域控制的主要就是分心,而且,瑜伽也有同样的效果。

研究表明,正念冥想改变了默认模式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的连接方式,能起到与训练类似的效果。

此外,我们也可以欣赏风景,欣赏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容易抓住这种轻松的状态,需要投入时,就能更方便的达到“心流”的状态了。

人的大脑复杂而神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探索,作者在这本书中还讲了如何改善焦虑,以及如何增强自己创新力,增加自己的方向感,以及如何获得“数学头脑”。

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先从掌控自己的大脑开始,那么,不如从现在开始拿起这本书,读起来吧!


第二篇

焦虑还在影响你的生活?也许是你没学会这一招

大家好,今天我来带领大家一起阅读《认知迭代》这本书的第二章,教大家如何摆脱焦虑。

你是否会经常无意识的想到这些事情:

“我儿子跑出房门冲到了大街上,他会不会出什么意外,真是急死了!”

“老公今天出差还没回来,这大晚上的,他一个人开车会不会有危险啊?”

“女儿说是去同学家了,怎么现在还不回来,打电话也没人接,最近各种犯罪事件频发,会不会……”

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说过,你无意识下做出的假设,只会让你陷入麻烦和混乱。

其实,事情也许根本没有那么严重,你老是往坏处想的习惯,只是自我惩罚而已,这不仅没有丝毫用处,而且,如果长期处于担忧的状态——即使是非常轻微,不足以构成焦虑障碍的担忧,也会使因心脏病导致死亡的概率增加29%,死于癌症的概率增加21%。这些数据来源于一项对8000人的研究,据分析,人如果经常担忧,死于任何疾病的概率都会增大。

看到这里,你是否还会觉得无所谓?

生活中,焦虑常常困扰着人们,它不仅会束缚你的注意力,还会降低你的冲动控制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还会造成海马体收缩,而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的重要区域。

这次我们共读的书《认知迭代》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她就经常被焦虑困扰,在她19岁时,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之后的20年中,她一直都在留意着周围潜在的危险,这使她非常焦虑。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她向认知科学家求助,经过测试,她属于具有悲观倾向的人,容易产生消极偏差。

对此,科学家为她提供了三种选择:

第一,进行认知偏差修正训练。人的大脑有两个回路,一个负责发现危险,另一个则用于发现潜在的回报,以及它们与大脑中相对较新的思考区域的连接程度。大脑向其中一条倾斜,就会造成“认知偏差”。这个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她的注意力向积极的“回路”转移,而不是消极,在训练中,屏幕上有很多生气的表情,而只有一个微笑的表情,她要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选择那个微笑的表情。

第二,对认知偏差的另一种修正。这种方法通过声音的形式,对假想的情景进行描述,她必须暗示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样一次次的形成心里习惯,这一习惯就会深深的烙印在脑回路中,以后再次做无意识的假设时,就会自动朝积极的方向思考。

第三,进行工作记忆训练。作者被要求计算复杂的选项,然后对一些照片进行评价,且这些评价要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完成。这项训练旨在让大脑对同一种情况的不同解释进行权衡:事情果真如此糟糕吗?还是我反应过度了?

训练刚开始,作者还一度在怀疑是否有效果,在坚持六个星期之后,结果……的确有所不同:训练前,她有着坚定不移的认知训练偏差,训练后,她的认知偏差向乐观者乔里恩靠拢,并最终超越了她。在之后的焦虑量表测试中,作者还取得了49分的成绩(48意味着完全没有焦虑,分数越低焦虑轻)。

最终,虽然有些事情还是未能改变,比如遇到压力时会不知所措,但是作者变得越来越善于发现那些友善的面孔,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

其实,要想战胜焦虑,关键还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点作者也深有体会。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她有趣的正念冥想体会:不论是开心还是痛苦,越是能体会到身体的变化,就越能意识到她所感受到的一切源于内心的活动。

也就是说,她能感受到的并不是焦虑有多么痛苦,而是焦虑本身,即“我感受到了压力”,而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这会让我更好的工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

说对了,这跟“心流”的状态是一样的,你感受到了这种情况,而不是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影响,能这样想,你就轻松多了。

这就是冥想的好处,它不会强求你马上把这件事做“对”,而是让你感觉到,“我压力很大,我注意到了”,仅此而已。

人在焦虑时往往都会不知所措:“怎么办?怎么办?”而这仿佛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越这样想,就越容易感到无助和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会像一把烙铁一样,在你的脑回路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抹也抹不掉。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感知它,然后放下它,这就是正念冥想的好处,它能够触及到一些,隐藏在思维之下的神经官能,让你亲自去感受它。

因此,摆脱焦虑,就要学会用正念冥想去和自己的身体对话,感知压力的存在,然后,放下它。

希望对你有用,谢谢。


第三篇

学会冥想,让你的大脑更有创意

创新这个词,在近几年被频频提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21世纪,社会进步要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努力拼搏,更需要创新,一个好的创意会产生意向不到的效果。

2019年1月17日,一段名为《啥是佩奇》的视频火了,一段短短的5分钟视频,以一个鼓风机为切入点,把三代人的感情紧紧联系起来,使天下父母和儿女的心声产生共鸣,不得不说是一个出色的创意。

也许你很羡慕创新力,渴望打造不一样的自己,可是苦于没有能力做到,总是在思维上落入俗套。为此,你抓耳挠腮、焦躁不安,可越是这样,就越无法想出新点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共读《认知迭代》这本书的第三章,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自己变得更有创意的,这本书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是《新科学家》的杂志专题编辑和定期撰稿人,她需要经常进行创作。因此,她十分希望自己在挥洒创意时,能够使思绪天马行空。

上一次我给大家讲到,卡罗琳经过不断练习,已经能够很容易的进入“心流”的状态,正念冥想也使她逐渐摆脱了焦虑。

这次,为了了解创意的本质,让自己变得更有创意,她拜访了一些专家,并进行了一些试验和训练。

在解开创意密码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创意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呢?

德雷克塞尔大学的科学家约翰·库尼奥斯认为,创意总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凭空出现的灵感和顿悟。它把旧的信息以新的方式联系起来,爆发出灵感的顿悟时刻。

而另一个认知科学家利拉·克里斯科觉得:创意可以是无意识思考后的灵感爆发,也可以是对某一个问题有意识思考后的产物。

为了找到提高创意的办法,作者打算把两种办法都试一遍:在面对问题时,努力思考,同时试着改变周围的环境,从而使自己更容易产生无意识的顿悟时刻。

首先,她参加了利拉的测试,这是一项脑部电流刺激,这项刺激是为了抑制前额皮层,因为据研究表明:更少的前额皮层控制能激发创造力。在刺激的同时,她要根据屏幕上出现的物品,说出它一个不同寻常的用途。

在测试时,她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下线,思维的抑制也被解除。并且,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平日里走神和无法专注的状态竟然可以帮助她有更多独创性的想法。

然后,她尝试了比曼和库尼奥斯的建议,就是去工作,这样做是因为一些凭空出现的想法,其实是联系了之前零散的想法和事情,因此,只有在遇到问题时竭尽全力的思考,直到达到瓶颈时,才能通过剥夺感官获得顿悟。这种感官剥夺可以使视觉皮层进入一种离线状态,就比如说你在努力思考时紧闭双眼,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大脑内部。

进入创意思维的最后一步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是因为有一项研究表明,焦虑是创意最大的劲敌,你越是感觉到有压力,就越是想不出好点子。

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多巴胺这个要素,一项研究表明,当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较低时,好心情才会带来创造力的提升。长久以来,多巴胺都被认为是一种能传递“愉悦”心情的物质,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多巴胺代表的更多的是“渴望”,而不是“获得”所带来的愉悦。低水平的多巴胺正是用这一“渴望”刺激大脑,让大脑进入一种可以产生创意的思维方式。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项研究表明,虽然“前额叶低功能”能帮助产生创意思维,但最终你的创意要想落地,还需要在众多创意中去粗取精,而这仍需要前额皮层的参与。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需要你学会在不同的状态下进行切换,首先进入前额叶低功能的状态,让自己的思绪“遨游”,当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再恢复到正常状态,让自己的前额叶“上线”,这样就可以对各种想法进行评估。

不管怎样,人都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不能仅靠打通了几条脑部回路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增强大脑的灵活性。

据调查,能在不同状态下进行切换的人,通常也能控制切换的速度,这一过程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的发生,这些人往往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诚然,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可行的办法来实现这种操作,但研究表明,那些专业的冥想者,他们似乎有超出常人的前额叶控制能力。

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冥想值得一试,只要你能进入“状态”,你可以去人烟稀少的山野丛林中放空自己,闭上双眼,任由思绪“遨游”,感受在不同状态之间切换。你还可以唱歌、爬山、跑步,这些能让你抛开生活的杂念,给大脑整理和休息的时间。

最后,希望你能从冥想中获取控制大脑的力量。


第四篇

只需三步,轻松拯救你的数学头脑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共读《认知迭代》这本书的第六章,带领大家一起探究数学的奥秘,以及如何才能学好数学。

数学,一个让无数学生为之头疼的科目,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数学、物理和英语这三门课,在最难搞的科目排行榜中可以排到前三,而数学无疑是排第一的。

每次遇到数学题时,我的心就会一怔,不由自主的产生恐惧的念头,然后是灰心,最后是绝望,那一串串数字让我眼花缭乱,一个个等式令我一脸懵逼。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读研时,每次上课我都跟听天书一样,老师在上面讲的兴高采烈,底下的学生双眼无神,手托着脑袋,一脸的绝望。

朋友,数学在你的学生时代,是否也是这样的存在?你是否认为自己天生没有数学能力?

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马库斯·杜·索托伊认为,并没有所谓的“无数学头脑之人”,即使是占人口总数5%的计算障碍症病人,也并非完全丧失了数学能力。

数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发现规律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已经过了长期的进化和考验,因此每个人都有能力学好它,你所说的能力不够,主要是对数学失去了信心,担心自己做不好,进而让大脑失去了本该有的资源。

本次我要讲的书《认知迭代》,它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对数学十分焦虑,认为自己没有数学能力。为此,她向科学家阿玛尔求助,希望能通过对大脑刺激和认知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果然,在经过对大脑进行刺激后,她做数学题目的速读和正确率都有所提升,并在一次次的测试中逐渐找到了自信。

那么,这是不是代表光靠刺激大脑就够了?

恐怕没那么容易,其实,做数学题本身就是一种大脑刺激,你无需用电来刺激大脑,只需做题就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重要的是,你一旦建立了自信,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不会再对数学恐惧,能抑制住自己焦虑的情绪,转而调动一切资源去解决它。

因此,学好数学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信。

这让我想到一个教育界流行的词语:“成长型思维”。这个词是由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

她认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有两种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式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对自己更有信心,在他们眼里,天赋和头脑只是基本条件,只要自己够努力和专注,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这种人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做事不易放弃,他们能从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即使失败了,也能马上爬起来。

而拥有固定型人格的人,他们则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和天赋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天的努力很难改变这一现状,因此,这些人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为他们相信成功只属于天才,与他们无关,于是便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看完这段话,有没有感觉戳中你的痛点?

一定有一部分人是属于固定型思维的,你被一次次的被数学吊打,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就干脆放弃。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在数学上下了多少功夫?做了多少题?写满了多少个草稿本?

如果你是这样的话,我希望你好好想一想,不要放弃你自己。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除了找到自信以外,当然,电流刺激也许起到了作用,根据结果显示,这些刺激影响了到大脑区域间的连通性,同时干预了氧气的消耗和代谢物的消耗。

总得来说,刺激使大脑变得更加活跃,被刺激的区域:背外侧前额皮层,对调节负面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讲到影响数学能力的因素时,作者又提到了一个方面——无意识认知偏差,这个词你可能比较熟悉,我在讲如何克服焦虑时说过,你在做决定时,往往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说,人们一般会将高脂肪食物同坏的方面相联系,看到蛋糕、饼干等就会想到“疾病”,而看到水果、蔬菜等就会想到“健康”。

也就是说,你的个人认知会对做决定产生影响,当事实与你的信仰相冲突时,你会试图让自己信奉的事情站的住脚。这样,做出的决定就会带有主观性。

仔细想想看,在你做数学题时,是不是经常怀疑自己算出的答案,纠结一阵后,又默默的写下另一个答案,当然结果是错的。

那么,学好数学的第二步,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是提升你大脑的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课,知道了自己的极限,并了解其中的缘由,就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最后,学好数学的第三步,想要提高你的数学能力,就要不断练习,有证据表面,大量的逻辑问题练习会改变你大脑的生理结构,你的大脑额叶和顶叶之间会产生连接,这对于思维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再也不要说什么天赋最重要,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谁也不会取得好成绩,那些数学高分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的。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摆脱数学焦虑的三个方法:一是改变思维模式,树立成长型思维。二是认识自己的无意识偏差,注意自己未经客观思考下所做的决定。三是要不断的练习。

我相信,朝着这三个方向去努力,不久之后,你就会看到效果。


结尾

第五篇

知道了这几点,你的大脑会更强大

大家好,前几天我们一起共读了《认知迭代》这本书,帮助大家提高了注意力,摆脱了烦恼,变得更有创意,也教会了大家如何学习数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怎样把这些方法落实到生活中,以及如何应该注意什么。

在《认知迭代》这本书的第七章《超控大脑》中,作者对自己重塑大脑的成果作了总结:“我是否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大脑?我是否对大脑做出了有用的改变,是否取得了我在实验开始之前的预期结果?”

他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也是能否真正利用好大脑的关键,那就是,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它不像机器一样,只需换换零件,修修补补,性能就能大大提升。

虽说加强某一些脑回路很重要,可以提高你的某一项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让大脑将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创造出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果。

你要根据当下遇到的问题,灵活协调大脑的各个回路,切换至针对当前问题的最佳状态。

以“心流”为例,在第一讲中,我说过保持注意力的方法是,让注意力保持放松,允许偶尔走神,但走神不宜太多,在这个过程中,要协调好走神的度,也要控制好注意力跟走神之间的关系,让思绪专注而不至于紧张,才能让专注保持更长时间。

在创意思考时,需要使前额叶暂时“离线”,来放空自己的思绪,让思绪不断“遨游”,但为了去粗取精,让创意最终落地,最终还需要前额叶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让前额叶的控制灵活的切换,才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总得来说,你要学会如何驾驭,让大脑不断切换到你需要的状态。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所有精神状态的控制,其实都要在注意力控制的基础之上进行,对注意力的控制是保证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不论是你想保持专注,摆脱焦虑,还是增加思维创意,提高数学能力,控制你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你需要重视冥想,它可以帮助你加强前额叶控制,进而控制注意力。

第三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你多么努力,也不可能使所有的事情都如你所愿。

这点启示来源于作者在训练时的发现,她感觉工作记忆的训练对她来说,似乎毫无效果。紧接着她得到了回答:“也许你天生就不是这块料吧。”

尽管我们能改善的很多,但大脑的系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有生理极限的,你在某些方面做了改善,在另一些方面就可能无能为力,你要认清这点现实。

就拿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在想着那些让他们痛苦和烦恼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基因,也许是压抑,致使大脑根本无法接触到快乐积极的东西,使他们无法自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因无法忍受抑郁的痛苦而自杀。

但这并不代表就放弃改善,重要的是,你应该了解自己,哪些擅长做,哪些确实无法弥补。如果你是天生的理性思考者,拥有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你就去做你擅长的理工科,在公式推理中寻求刺激;如果你天生是个感性的人,脑海中时常迸发出灵感,喜欢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那就努力成为一个作家,找到写作的乐趣。

了解你的大脑,找到适合你做的事情,发挥你大脑的特长,才是最需要做的事情。

上面我们讲了几点注意事项,下面我们介绍几条作者自己探索出来的建议,帮助你强化自己的大脑。

第一,增强锻炼,注意膳食。

锻炼身体可以使大脑时刻处于最佳状态,而合理的饮食,能让大脑获得足够的能量。你想要大脑发挥它的作用,就要去锻炼它,给它营养。

第二,集中注意力的捷径。

有了良好的注意力,就能更好的控制其他状态,你可以利用生理昼夜的节奏和体温变化来集中注意力。

当人的体温低于37℃时,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早上一般不容易集中精力,而上午的10点到12点,和下午的3点到6点之间,就比较容易,这时,你可以通过运动和热水澡来增温,可以让自己迅速进入专注状态。

还有一种帮助专注的方式,就是“潜念”,也就是走神。

这听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用,但实际上,在繁忙的工作中短暂的休息一下,可以让你的大脑焕发生机。

当你一天会议不断时,试着凝视远方,或者在会议间隙出去走走,随便想些什么,只要能放松紧绷的神经,再回到工作状态即可。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自己的大脑,运用自己的大脑,尽情发挥自己的潜力,让大脑变得更加强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080+文和居士+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