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你的稀缺性

作为一个吃货,请允许我用两个吃货的例子来开始今天的话题。小时候我和弟弟特别喜欢吃一款葡萄干面包,尤其是里面的葡萄干,我和弟弟总是抢着数自己手中的那块面包里有几颗葡萄干。妈妈看见之后很心疼,就给我们买了一大袋葡萄干。可是很奇怪,同样是葡萄干,我们手里抓的那一大把就是不如面包里面掰出来的那颗好吃。



第二个例子还是和吃的相关,有一次妈妈做了一盘粉蒸排骨特别好吃,我和弟弟连吃了两碗多米饭,并央求妈妈以后每天都做。妈妈笑着答应了,可是爸爸马上阻止妈妈说,这道菜以后一个月最多做两次,每次分量不能超过今天。越是稀有的东西他们才会更盼着吃饭,如果每天都是同样一道菜,再好吃也会吃腻的。


 感谢我们那慈爱的母亲和严肃又充满智慧的父亲,让不满十岁的小吃货们从小就知道了稀缺的含义。直到今天,我们都念念不忘妈妈那永远吃不腻的粉蒸排骨和从面包里面费尽心思掰出来的葡萄干。

毕业以后加入外企,感谢那些职场前辈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教会我如何做一个职场的稀缺物种。我归纳出其中两个极易被大家忽视的地方:

第一点, 抛弃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在内容上下功夫。

我十分同意吴军老师在《见识》一书中介绍Google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的智慧时讲,提供有用的信息是根本,重点落在“有用”二字上,而不是信息。

 一般外企的高管都特别擅长做PPT,英文流利,口才也十分了得。倘若有一个外语水平不怎么样的高管,我一般都断定他必定是靠做事的本事而不是口才坐到那个位置的。当然能说会做的人不在少数,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成就你的稀缺性。而我的导师就是这么一位英文不怎么流利的高管。他跟我说当年也是下定决心要练好口语,可那时候在华业务才刚刚开始,客户反应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对策,他就潜心开始研究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跟他同时期入职的同事们由于沟通顺畅,都先后获得加薪升职,或者出国进修轮岗回来都大升的机会,只有他一直沉住气不动。

随着业务的扩大,他逐渐成长为该业务核心负责人。许多问题美国大老板问起来,大家经常哑口无言,虽然外语再好也没用。事后有人给老板汇报出一个解决方案,几次之后大老板就打探到他了。我的导师虽然口语不怎么流利,但基本交流是没问题的,后来这一块所有相关的问题都来咨询他的意见。

不久之后公司组织结构调整,不少人都被迫离开,而他不但没走还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大中华区事务负责人,他带的部门其中两个成员专门负责帮他在各种会议中翻译交流。 再后来,我的导师离开创业,而不少曾经跟他一起入职现在身居要职的同事居然放弃高薪跟他一起入伙。他们告诉他说,虽然薪水很高,但终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业务做不下去了,整个部门说不定哪天就全部走人了。而跟着我的导师干,业务的成长是实实在在的,比准备多少张PPT都靠谱实在。

而我的导师也跟我讲,当年看着同时期的同事都升了,他也郁闷也不平衡,但是后来想想,这套业务弄熟悉了,离开外企仍然有市场,毕竟是在中国做业务,那些华丽的PPT和流利的外语相对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重视那些别人忽视的东西,成就你的独特性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财务人员,需要学习许多财务专业术语或者考取一些财务证书。但我就见识到这么一位财务总监,没有任何财务背景的,但是在财务部混得左右逢源工作十分出色。

我们暂且称她为S。S是学习语言的,毕业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位,就进了一家公司call center负责接听电话,处理客户投诉。

虽然我们今天都认为售后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当时,接听电话是一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精通任何一门语言就可以处理的工作。每天都要面对无数恼怒的客户,心情可想而知。但是S是一个有心人,她除了接听电话之外还细心分析客户重点投诉的一些问题,自己尝试与其他部门沟通提供解决方案,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与财务流程相关的。等到熟悉这些财务流程之后,对处理客户投诉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后来通过内部转岗到财务部,因为有处理客户投诉的经验,知道哪些地方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改善起来效果很明显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深受老板喜爱。当然她跟我讲这些的时候,从来没有提过当年面对那些怒气冲冲的客户她的心情怎样,以及后来在新的部门,财务部基础知识还不如一个实习生扎实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是她永远都知道哪些地方是工作的重点,哪些是薄弱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这些地方看起来有多么微不足道。

以上的例子虽然来自于外企,但是在任何一个企业都适用:实质重于形式;做个有心人,那些微不足道的工作终将有天成就你的独特不可替代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增加你的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