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们也要转变一下自己的思维,让我们从下而上的看待问题,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董事长带一队重要的客人去车间考察,其中一位重量级客人走到了机器旁参观,不小心踩到一大滩油渍,险些滑倒,场面一度很尴尬。
董事长大怒,勒令严查,到底是谁把油渍倒在了这里?
调查小组首先就把目标锁定在负责监管这台机器的工人小李。责任认定为由于小李没有及时检修,导致机器泄漏油渍,应该负主要责任。
小李急了:“我及时查到了这个故障!我在很久之前就上报到设备部了的,是设备部没有调配零件,没有给我东西,我拿什么修啊?这事儿不能怪我!”
到了设备部,设备部的林经理连忙解释:“这个设备是早就损坏了,我们也收到了申请单。但是我们马上就向采购部提交了申请的呀,是采购部一直没有买呀。你看,我采购的申请单都在这儿,这事儿不能怪我呀。”
采购王经理就更委屈了:“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采购过什么了,因为采购款一直没有结算,供货商已经不送货了呀。这事儿不怪我,得问问财务部,财务总监他们为什么不给我们供应商结款呀,我们已经催了三个月,到现在一直拖一直拖,还要被供应商催款,很被动的呀。”
财务总监王总倒是淡定,听了来由,叹口气:“不是我们财务部把钱都压着不给,所有人都认为财务就是铁公鸡,我们也很难办,现在都是在牙缝里挤钱,连工人的工资都是挤出来的,还哪有钱给供应商结算呀。这事儿啊,得找老板。”
最后找到董事长头上,董事长火冒三丈:“我里三层外三层的跟你们找贷款,找融资,工资一天不拖欠。今天带的客人,就是为了要给我们掏钱付费养活大家的呀,你们这群兔崽子,找来找去找到我头上了,难道是我的责任吗?!”
是呀,车间里的一滩油渍,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不难发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作中,我们真正的思想和行动,在逻辑层次上都存在错位的现象。这些错位往往是假象,但主导了人们的时间精力,影响了我们有效安排事物次序的能力。
类似这工厂里的一滩油渍,如果我们仅仅是简单的看到它,就拿起拖把把它清理掉,又会怎样呢?
如果不是董事长带了重要的客人来参观,董事长大怒,又会怎么样呢?
如果不是恰好客人险些滑倒,有可能导致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如果没有这些种种,又会怎么样呢?
爱因斯坦说过,你无法在制造出问题的同一个逻辑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更深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只要每天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就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就能成为重要的人物,你认识这样的人吗?
有些人认为,只要拥有足够多的钱,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们有了足够的钱之后,仍然不幸福,你认识这样的人吗?
有些人认为,只要加倍对那个女孩子好,每天送她一束花,每天请她吃顿饭,每天陪她看一场电影,就能够成功吸引到她,她就愿意做我的女朋友。这样的人,你又认识吗?
在罗伯特·迪尔茨的模型中,六个重要的逻辑层次整合在一起像一个金字塔,每次层次暗含了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想法。
逻辑层次模型,通过发问的形式,帮助我们把环境、行为、能力、价值观、身份和生命意图协调一致,它会引领、挑战你去思索更高的生命意图。
顶层的愿景/精神层次是我们生活的第二阶层,它处在个人之上。
身份第一层级的顶端,是你内在对自己的基本认知,是你核心的生命隐喻。“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生命的意义要求我做什么样的人?
价值观层次,是我们鲜活的存在,是能够通过身体去感知和认知的,它是我们身上所固有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观总是积极,正向的,价值观的信念也可能是自由的,或者有限制性的。“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个真的很重要?我遵循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我相信什么是可能的?想想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个值得去做吗?”
能力层次,你现在已经具备的,以及以未来能够具备(潜力)的。我如何做成这件事?我已经具备了什么能力?我还需要培养哪些能力来帮助我做成这件事?
行为层次,是日常的具体行为和反应,无论你能力如何,实际上反映了你每天的所作所为。我在做什么?哪些行动能让我得到自己想要的?我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步骤?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环境层次,是关于行为和行动所发生的外在环境。我什么时候在哪里做这件事情,是今天做?下个月做,还是今年或者明年做?
通过逻辑层次模型的训练,持续不断的向内发问,就会自然而轻松的开启我们内在生命意图的流动。
因为大脑在天然的体验层次上就是通过视觉想象来运转的,当我们用这个模型进行视觉想像时,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层次就自然而然的展开了,我们也就更加容易心想而事成。
逻辑层次会将所有功能组织起来,带你抽离、投入,就如同我们查找油渍的根本责任的源头一样,抽丝剥茧,找寻本质。
逻辑层次的持续发问,让我们将行动和结果分开,将能力和身份分开,建立更有效的成功模型,帮助我们打破自我设限,摒弃过往成败,梳理更清晰的思路,培养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更深层觉察。
因为,你不是你的行为,其他人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