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思维-读《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常识》里有三句话:

1、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那么大家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知道要马上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方式。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会遇到这些问题“教室灯没有关”“冬天温度打20°以上”“宿舍卫生没打扫干净“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我们最开始的想法就是谁谁谁没做到位,找到原因,确定谁的责任,然后进行惩罚,希望借此杀鸡儆猴,让大家看到,不好好值日,是会受到惩罚的,仅此而已。实际上,真的有效果吗?该犯的还是会犯,惩罚过重,大家会逆反,惩罚太轻,会让犯错者不知错,也会让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觉得不公平,不遵守也可以,于是作为一个团队,可能就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文中提到,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就去解决,可能许多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尝试过,如何去解决,教室灯没有关,原因在于可能是忘了或者说是没意识(没有关灯的意识),那我在日常的管理中,如果加强意识或者说是提醒工作到位,是不是可以杜绝这样的问题呢?又比如冬天温度打20°以上不行,为了省电,有的人觉得冷,所以才会开到20°,开了之后,就会忘记等到温度低下来需要调节回来又或者习惯 了,那我对其进行惩罚,但是惩罚对象是谁呢?往往不太好找,你需要去查监控,一点一点地看过去,到头来找到了犯错的人,但是你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找所谓的犯错人,浪费的是你的时间和成本,那能不能制定一个规则,提醒学员去遵守,而不是通过找寻犯错的人去惩罚?所以,管理想的是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找原因和责任,那不是目的,所以有时候我都在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办法,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不思考解决的办法。

2、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每一个人都本能地认为自己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尤其是具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更加觉得提供平台给他发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尊重,不论对于谁,都是重要的,当你想着去管理一个人,有时候你不让他做这个做那个,结果就是他可能逆反心理上来了,反而形成了对抗,到头来,是双输结局,这是我们需要的结果吗?印象中记得班级里有2个不遵守纪律的学员,总是在别人听课的时候,在下面交谈、玩手机或者睡觉,如果单纯地以惩罚,尤其是在人前批评,可能的结果就是他们产生逆反,但是我现在选择了尊重他们,既然你们喜欢交谈、玩手机或者睡觉,那我就听听你们说什么,玩什么,为什么睡觉,平时拉着两人来个互动,在日常空余时间多聊聊,充分了解两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再想着去尊重他们, 引导他们去遵守纪律,让他们在无形之中慢慢地去遵守规则,自我约束,是不是就好很多呢,另外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你为什么而来,既然你来了,想得到什么?关键还是能不能抓住这个”痛点“,是不是就能够影响2个人呢?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尊重两个人和挖掘他们的潜力。

3、能力与态度。

一个人很努力,早出晚归,经常加班,一个人平时正常上下班,最后是肯定了这个努力的人和忽视了那个正常上下班的,这可能是出于我们大多数人一个心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事实上,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吗?记得华为前段时间爆料出的辞退老员工的新闻,那些曾经为华为贡献青春的人,难道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觉,而不用干活,或者说当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胜任这个岗位的时候,也无所谓吗?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太缺乏人情味,但是有人情味的结果是什么,可能就是整个企业的老龄化,一个企业的逐渐衰亡,我们需要人情味,但是要有方向的人情味,而不是处处人情味。态度需要,能力更需要,并不是光有态度就可以,这是对企业的伤害。

通过《管理的常识》,最大的收获就是管理需要日常生活中思考解题思维,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总是找借口,把失败归结于客观或者非自我的因素,我们更多地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就事论事,寻求解决之道,去管事管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读《管理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