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我们重新认识了“知识”

1、“纸上谈兵”谈的时候很爽,做的下场基本是全军覆没。那么必须在行动中学习。要学什么呢?每天急于学习的你,是否认真定义过什么是“知识”?

2、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绝大部分的信息谈不上是知识。比如“回”字的四种写法,它不会成为人生中决策的依据,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3、那么,分辨所谓知识就是问下面两个问题:一是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那些决策会因此改变?二是长期而言,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到和想不到的好处?我们可以简化为“长期是否有用”。

4、很多人在四十多岁时候说“年轻时不懂事,早知道就多读点书了”,且把这话跟孩子们讲的时候,显然是充满真诚的劝说,却没有任何可能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难以言表却又实实在在的痛。一是仍未明白错在哪儿,二是该用行动来改变那种状态。

5、当初他们(或是上一代为他们)考虑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长期、、、于是一些人小学毕业之后就不读书了,又有一批人初中毕业后不读书了,还有一批人高中毕业之后就不读书了、、、绝大多数人直到本科毕业,也没有分清上学、读书和学习之间的区别。还有例如,上大学为孩子选学的专业,有多少是放在至少几十年的时间长度去考虑的?

6、从“大多数人从不认真考虑长期”这个角度出发,就容易理解绝大多数的牛人都是一样,他们不怎么在意绝大多数的“新闻”——因为那些一地鸡毛的琐事,实际上对自己短期长期都没有用;但在其特定领域,他们是火眼金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起码比别人知道的更多)。

7、符合有用、长期两个条件的知识,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其中更高级更优价值的有:逻辑学(可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也可以预知一些结论)、概率论(它与逻辑学结合一起,可作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即便是听说读写中的阅读一项,能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计算机编程、、、这些都可以用一个专门的术语:通识。那儿都都用得上的知识。

8、碎片化知识?这是彻底的概念混乱。碎片化的是时间,而不是知识。知识是系统化的。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学习系统化的知识。

9、对普通个体而言,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不管现在看起来有用无用,“谁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有什么用处呢?”,喜欢、方便,去学习就是了。

10、有个词叫“融会贯通”,无非是两个多个看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意外的联系”,前提就是有多个节点,节点越多,可能产生的连接数量就会越多。所以,对于学习知识而言,“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佳策略,形成多个节点,然后自然而然“融会贯通”,然后知识的体系化自动形成。

11、可以想像到,有些人的头脑里只有零星的砖头碎片,有些人是一堆砖头,有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是高楼大厦,一些人脑子里有一座城市、、、


留言摘抄:

1、当大家面对一个重要的知识的时候,应该采取“赋予其重要意义”的方法,来解决过程之中的“坚持”“努力”等困难。

2、只有理解了时间这个纬度,理解“长期”的人,才能把事情进行四象限分类时,分辨出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集中注意力在其上。

3、我们在学校的考试的分数,让我们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即时反馈”,这种认知带到社会中就表现出了偏差,因为即时反馈的并不多,且那些真正有用并且能够改变你生活的知识,有时候反而会让你“迟迟看不到结果”。

4、如果一个知识两年没有学会就别学了,直接开始用吧,因为这知识恐怕是并不简单依靠“学”来掌握,如果生活中有使用它的场景,就直接去实践,

5、“写”是将头脑里的砖块搭建成房屋的手段。

6、我们无法凭现阶段的眼光,来判断某个具体知识在未来是否有用,如同对于工业革命以前的石油,不过是一种黑色的液体。

7、获得普世智慧,并以此规范你的行为。如果你的新行为让你暂时看起来跟你的同辈人不一样从而导致你不受欢迎、、、那么,去他们的!(查理芒格)

8、通过跟着几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大咖学习,发现他们某些观点相似有许多共同点:一是读书多,有思想,尤其是非虚构类书籍、认知类书籍,甚至同时推荐一本好书;二是都坚持写作,都认可写作能提升其分析、再思考、观察等能力;三是懂编程;四是自如使用英语,无障碍与世界精英大脑保持同步;五是都是终身学习者。

2017年5月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十八、我们重新认识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