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财经大咖吴晓波老师说过:每个人都应该懂点经济学,可以懂事;每个也都应该学点心理学,可以懂人。
讲了几天经济学的概念,接下来给大家说说我对心理学的理解。
说到心理学,几乎和各个领域都密不可分,有教育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临床医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的流派也非常多,比较知名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梦的解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学。还有我最近开始关注的马丁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哈哈,咱们今天不是进行学术研究哈,科普内容到此结束,以下开始谈谈我接触心理学过程中的感受和思维的转变。
对心理学的兴趣源于我对教育的热爱,我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如果真的想成为一个可以影响别人性格和人生信念的灵魂工程师,一定要先了解人的内心,想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就需要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
让我对心理学产生深入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自我的剖析,我曾经有段很长的时间,对于自己某些未知的情绪,和脑海中的极端想法的由来都很困惑,听过很多心灵鸡汤,道理都明白,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后来我渐渐听了很多本书,比如《非暴力沟通》、《恰如其分的自尊》、《热锅上的家庭》、《正面管教》、《自卑与超越》、《亲密关系》、《少有人走的路》等等,每本书里面都有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并且给出了比较实用的分析指导,于是我开始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慢慢找到了一些答案,知道自己在某些情景下为何会有那些挥之不去的想法,仅仅是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就让我感觉轻松了不少。
我也曾想过要去报个课程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甚至想过做心理咨询师,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也咨询过很过心理咨询机构,都没有很明确的渠道。
那时候还有朋友劝我,不要深入去学,越学越会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我也曾担心过这一点。但是现在我全然明白了,这个想法是对心理学的最大误解。每个人本身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这是既定的事实,逃避并不能使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而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自己,帮助自己重塑私人逻辑。
说到私人逻辑,不得不提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这是目前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在之前每天听书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了一个感悟:任何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会对你产生影响,至于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没想到后来,我在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里找到了类似的理念:人生的意义并不是由处境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的。你无法决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但你可以决定自己看待它们的方式。
刚好那段时间是我在新中心工作最艰难的时候,面临很多问题,最棘手的就是教师部集体离职,很可能没有老师给会员上课,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比较慌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虽然也很着急,但心里总觉得,这不是坏事。因为之前整个教师部是中心负能量最重的部门,而且是我主动选择从教师主管开始整顿,其他的人只不过是连锁反应。
不破不立,毒瘤不及时挖掉,病毒会蔓延全身。然后我及时寻求总部帮助借调老师,带动其他部门的小伙伴主动联络会员说明情况,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会员因为换老师而选择退费。
之后还有很多困难,都是因为我转换了思维方式,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而转危为安。那段时间我自己也成长和收获了很多。
我在家的这半年,有了大片的时间可以看书,《少有人走的路》整套8本我读完了4本,里面对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有大量的阐述,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思维和认知。后面我会对每一本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总体来说,就是心理学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狭隘的。比如对于宗教和信仰的认知,我之前只知道有无神论者和笃定的信仰某个宗教的人,第一次知道还有不排他的多神论者。我想这个论述更符合我原有的心锚。
当我知道阿德勒和荣格都曾师承弗洛伊德后,我开始看弗洛伊德的自传,刚刚看了一小部分,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特点。
不管是弗洛伊德,还是阿德勒,抑或是《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他们对于心理学的认知和所推崇的理念,都是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论和梦的解析,都源于他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及他早期接触的精神病人。
弗洛伊德小时候对于自己的母亲曾产生过性幻想,加上父亲作为犹太人对天主教的畏缩让他很不耻,所以在他的潜意识中会把父亲当中情敌,甚至会有希望父亲尽早去世的想法。但另一方面,他有惧怕父亲并且对自己的想法感到愧疚,所以父亲去世之后他就患上了心理疾病,经常做梦。
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和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也是跟自身经历紧密相关的,阿德勒小时候身体羸弱,经常患病,而他的哥哥很健康,于是他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认可,他的一生都是在和困难做斗争,不断的在自卑情结下获得能力和精神的超越,所以他相信:我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没有太多的掌控权,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控制让这些事情如何影响自己。
再说说斯科特派克,他在十几岁的时候也曾患过抑郁症,后来他学习了很多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在他的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荣格的思想,但他没有说自己就是荣格的信徒,因为他的思想是开放的,他最开始是对东方的佛学和道家思想产生了兴趣,后来又渐渐研究了多神论和不同宗教的由来,最终他选择皈依基督教。对于心理学的探索他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少有人走的路》每一本都记录了他某个阶段的成就和收获。
大部分伟大的心理学家都曾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这是不是也说明了,最好的心理医生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这是不是就是本自俱足的一层含义?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原本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更重要的是你选择相信什么,哪种理论对你来说更有积极意义,更容易让我们获得幸福感。我猜这是不是积极心理学的出发点,答案需要我去了解之后才能获得。
最后我想说,当我最近接触到刘丰老师的《开启你的高维智慧》这本书,我突然有个想法,西方的心理学之所以分类这么细致,是因为它们都是在三维世界里的投影,都是属于知识的范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到的本自具足可能才是真正的高维智慧。
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我刚开始工作时就接触了很多,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搁置了,如果经历了一番学习和思考之后,落脚点重新回到这里,应该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我的一生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用来思索,用来体验,用来精进,对高维智慧的向往会指引我走上一条回家的路,一条我们从宇宙中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