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邻集(一)

      外地人对在上海生活的人大多会有一种“刻板形象”:认为上海人比较的独立,平日里个过个的,楼上楼下互不认识,没有交集,由此认为上海人“不近人情”。

      我想存在这样的认识也是有原因的,“不近人情”,显然不符合实际,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上海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太快了,难得的休闲时光都被用来争分夺秒的休息和陪伴家人,很难分神来照顾邻里之间的关系。

      可事物的普遍性之下,必然伴随着特殊性。你若不信,请看我的邻居们。

      自从搬来了这个小区,若非是某种缘份的牵引,使的我和小区的几家邻居竟然成为了好朋友。我说的好朋友,也许超越了一般的“君子之交”:我们几家人会经常在节日里聚餐,经常一起郊游,经常一起打牌,经常一起喝茶,经常一起聊天,经常一起跑步,经常一起锻炼,经常一起请客,经常一起互相帮忙,经常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与忧愁……无数个经常汇聚起生活的每一点和每一天!

        说了这么多经常,还不够,我还要说:

        经常下班了,跟同事说:“今天晚上去邻居家蹭饭。”同事们往往会抱以差异的眼神,然后问:“你们邻居关系都这么好的么?还可以到别人家吃饭?!”我微微一笑,轻声一句:“这是常事!”

      经常周末休息天,大家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心神,就会不由自主的约着一起玩游戏放松放松,让忙碌的心灵得以暂时的平静。

      经常谁家有个家长里短,焦愁忧心的事无处发泄,也会主动地同邻居们说说自己内心事,把家长里短和家里那本难念的经给它说道说道!在细语淡茶间诉说生活的酸甜苦辣。

        ……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以为我的邻居们都是与我类似的同龄人,或者有同样生活经历的人。如果你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一群人中,有刚刚退休,有正直壮年的,有约近40的,也有30出头的,还有00后出生的他们的孩子。有机长,有机长家属,有老板,有老师,有公职人员,有公司职员,有学生。我们跨越了年龄和职业的界限,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相成长。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们这群人会相聚在一起?!细想一下,大概的原因可能有:

      第一,按照佛家的观念,因为“缘起”所以凝聚在一起。按照通俗的讲法,就是缘分到了,自然就走在了一起。

    第二,互补的因素。因为年龄的差距,年长的包容和教育年纪轻的,年纪轻的给年纪大的带来不一样的观念和思想。因为职业的不同,大家就有了不同的话题。因为不同的成长年代和生活背景,让各自的观念在交锋中不断融合。

    第三,心理的交流,彼此之间能够坦诚相待,相互看起来顺眼,让深入的交流成为可能。

    有人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手机成为了我们的伴侣;有人说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背后,我们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也有人说在物质利益至上的年代,我们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也许是现实,但抹杀不去的人与人之间坦诚真挚的交流。彼得斯说“交流的无奈”,可恰是这份无奈,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的交换。

      那天邻居们提议我们建一个微信群,方便交流,第二天我就被拉进了一个叫“快乐芳邻”的朋友群。一直想为这个群写点什么,想为这群朋友写点什么,仅以这篇小文为始,记录一下生活的点滴吧!

                            2022年3月12日植树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芳邻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