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相互救赎的故事。
芬住在霍博肯,哈德孙河对岸,就是大名鼎鼎的纽约曼哈顿,那是大男孩乔住的地方。
新泽西的另一座城市普林斯顿,住着一位名叫奥莉维亚的女画家。
在新泽西乡下小镇的"Newfoundland"车站相遇之前,他们之间并不认识。尽管之前他们的距离并不算远。
芬是个身高只有四英尺五寸的侏儒,从小就被人区别对待,这让他变得沉默寡言,渴望交流又怕被伤害使他感到沮丧,对外界充满了戒备。他继承了黑人朋友的遗嘱,住进了车站。
乔高大俊朗,可他既不成熟,也不性感,完全没有成年男人该有的魅力,倒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他离开纽约来到乡下,顺便接受了父亲的快餐车。
奥莉维亚在两年前失去唯一的儿子,她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变得有些神经质,这也导致她和丈夫离婚,她搬进乡下绿塘路边的房子里,终日作画,逃避现实,逃避众人的议论和目光。
三个心灵和性格上都有缺陷和伤疤的人在小镇相遇,他们用各自身上的特质相互补偿,相互感染,相互温暖,为观众讲述彼此之间救赎的故事。
乔身上有拉丁裔特有的热情,初次见面他便滔滔不绝地对芬说了一大堆,要不要喝点酒,有什么兴趣爱好,能不能带上他一起.....对于乔的热情,芬似乎没有兴趣,他只想安安静静的一个人生活。
芬和奥莉维亚的相识则充满戏剧性,在两次差点开车撞到芬后,奥莉维亚带了一瓶酒登门道歉,开口就是一句:you are safe,no car.
简直让人忍俊不禁。
芬非常喜欢火车,喜欢在铁轨上“优先通行”,或者坐在椅子边看书,边计算时间,等待火车驶过。除此以外,他好像就没有别的兴趣爱好了,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简单无聊的人。
其实芬不光喜欢研究火车,他还喜欢追拍火车。可他既不能开车,也没有相机,甚至去图书馆借有关火车的书籍时,他都没有借书证,对于他这样人的人,再普通的爱好实现起来都很艰难。
可庆幸身边有乔和奥莉维亚。乔死乞白赖的跟着他,陪他看书,陪他徒步、陪他度过许多个无聊的午后,以及陪他追拍火车。而奥莉维亚帮他借得书籍,送他相机鼓励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乔和奥莉维亚的感染下,芬慢慢打开了心扉,试着去和身边的人相处。
乔虽然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可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一方面担心父亲的病,一方面又忍受不了生活的无聊,他像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他滔滔不绝的讲话,完全静不下心看书,这其实都是内心焦虑的表现。
但在芬性格的影响下,他的心态开始变得平和,到最后也能坐在椅子上安静的看书。他身上的孩子气不见了,开始展现出一个男人该有气质。
奥莉维亚不愿别人看着她,说自己是个失去儿子的可怜女人。她始终无法摆脱的丧子之痛,和前夫的种种矛盾,让她一度失去生活的希望。她不愿使用电话,不愿见以前的朋友,沉浸在画画中麻痹自己。
但在芬和乔的影响和帮助下,她重新学会去爱,去给予,也愿意走出家门,和两个小伙伴一起散步,一起吃饭,她找到了重新生活下去的意义。
相比与乔,芬和奥莉维亚遭受的伤痛显然更大,所以他们俩救赎之路更为艰难。
影片中有这样相互照应的桥段:芬在酒吧被众人歧视后情绪爆发,他踉跄走出酒吧,不知不觉摔倒在铁路上,看着迎面驶来的火车,他面带微笑迎接死亡的到来。
而奥莉维亚在和前夫一次次争吵,在得知前夫还有一个孩子后,她无法接受,吞下一瓶药物,选择结束这一切。
他们都想用死亡结束痛苦。可在最后他们都没有死,在彼此的帮助与自我救赎下,他们又站了起来,向死而生。
三个人躺在摇椅上,芬和乔抽着烟,谈论着有关那个美丽的图书管理员的遐想,音乐响起,影片戛然而止.....
《心灵驿站》这部片子我看了不下10遍,每当我感到烦躁、孤独、压抑的时候,我都会重新看一遍这部片子,而它也总能安抚我的情绪,让我安静下来。
这部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场景,刺激的视觉画面,曲折的故事情节,全片充满日常化的细节,平静如水,却给人心灵以温暖,就像在一个人奔波了太久,疲惫地来到这个温馨的小站,它能让你停下你来,并给你心灵上想要的一切。
影片的结尾也没有采用上扬的手法,一幅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而是在几个好友的闲谈中结束。好像这就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晚上,几个人只是简单的聊天,一觉醒来,他们可能还要面对之前的一切。
明天醒来,依然还会有人嘲笑芬,就像课堂上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奥莉维亚依然会时常陷入思念儿子的悲痛中;而乔父亲的身体可能会变得更糟。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就是生活,外界一切既已成事实的东西我们无法改变,但好在我们已经懂得如何更好的生活下去,这就够了。
任何一个阳光明媚清晨或者下雨的夜晚,点一支烟或冲一杯咖啡,看这部影片,都是对心灵最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