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有心人 ——读苏霍姆林斯基02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1918年11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克列明楚格市帕夫雷什镇附近的奥良尔尼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入读家乡的七年制学校;1933年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校师资培训班,之回到母校从事小学教师工作;1939年取得中学教师证书,先后任中学教师,兼任学校教导主任,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等;1947年被任命为乌克兰农村地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1950年,在职攻读研究生,并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获得"功勋教师"的称号,并于1968年入选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0年9月2日去世。

    《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他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他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

     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

  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二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经的理想;躺在舒适区,耗费了自己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中国的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由此看来,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

      努力就从今日始,从今天开始,也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成为教育的有心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有心人 ——读苏霍姆林斯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