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厢记》:张生退兵第二步,向白马将军求援,长老激惠明送信

长老看到孙飞虎率领五千叛军,真的如约后退一箭之地后,便匆匆返回寺院。

长老一见到张生,就告诉他孙飞虎已经率兵后退,但如果三日后,他们不把崔莺莺送出去,孙飞虎就把他们全部杀死。

崔莺莺红娘剧照

张生听罢,明白自己的退兵第一步已然成功,开始和长老说他的退兵第二步,那就是写信求援。

张生说他有个老朋友,姓杜,名确,号为白马将军,现在正统领十万大军在蒲关口镇守着,距离他们寺院那边只有四十五里路程。

张生已写好求援信,还向长老保证,只要他的信到杜确手里,杜确就一定会去救他们。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派谁去送信。

长老一听张生的话,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求生有望,高兴地感叹:“如果白马将军愿意来救我们,哪里还用担心孙飞虎!”

另外,对于张生关于送信人的问题,长老也想好合适人选,那就是他一个叫惠明的徒弟,惠明本打算喝酒后出去找叛军拼杀。

至此,《西厢记》杂剧第二本“楔子”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僧人惠明,开始正式出场。

可以说,《西厢记》第二本的“楔子”完全是为惠明量身打造而成。

无论是作者王实甫把“楔子”放在一本之后,还是打破楔子的写作规则,都是为了突出惠明这个戏剧人物的重要性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的楔子都不唱套曲,只用一个调子就写完了。

而此“楔子”,为了突出惠明这个人物本身,以及他送信行为的壮勇,难以用一个调子写完,所以王实甫就变体以几个曲子成套曲写就而成。

说回剧中,我们从长老的话中,可得知那僧人惠明定然是个性情刚烈的和尚。

一般的寺院戒律都要求僧人戒杀戒酒,而惠明呢,已经做好喝酒厮杀的打算。

再有,寺院的僧俗,面临孙飞虎即将烧杀寺院人众的惨剧,或六神无主,或战战兢兢,或紧张不安,或设法逃生等等;而惠明呢,准备和敌人大战一场,视死如归,胆气过人,标标准准的一个真英雄、大英雄形象!

长老很了解徒弟惠明,不但向张生推荐他去送信,还跟张生说态度上不能央求惠明,而要用激将之法,那样才能达到目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看剧文。

长老问众人谁敢去送信?还连着用了两个“谁敢去?谁敢去?”,长老如此问,明显潜台词是认为送信的任务艰巨,不但要求送信人胆大,还要心细,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

听罢长老的话,僧人惠明立马会意,走上前向长老说,他敢去!

接着惠明向长老说道,他不念诵《法华经》,也不礼拜《梁皇忏》,甩开他的和尚帽,解开他的和尚法衣,和叛军厮杀的想法早已引逗了我的英雄胆气,两只手紧握铁着裹头的僧棍。

惠明还说,他非是贪心,也非单是勇敢,并不只会打坐参禅,他要大踏着步子要去杀出那像虎窟龙潭一般极其凶险的地方。

不是他争抢,也不是他招揽,最近好久一直吃馒头咸菜味道实在是清淡,五千个叛军他也不用烹调加工。

叛军身体里的热血,他就当解渴;叛军的肺腑心脏等内脏,他就当解馋满足食欲了,这些都有什么肮脏的!

惠明又说,浮沙羹、宽片粉再加上一点菜粥等素食品,不要调和了酸菜、豆腐等。

只管用万余斤黑面去做馒头,面黑就让他黑去,他把这五千个叛军一起做成馒头的馅,然后,他把做完馒头馅剩余的肉直接蘸着盐吃了。

听惠明这番慷慨激昂的话,我们能看到僧人惠明那胆气过人,英武刚烈的真英雄本色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长老不请将而是激将,长老的用意就是为了激出僧人慧明的英雄胆气,激出僧人慧明的不但敢杀出龙潭虎穴的勇气,还要激出僧人慧明的那渴饮叛军血、饥餐叛军肉的冲天豪气!

只有具有如此胆气、勇气和豪气的人,方能完成如此简单却又艰巨的送信任务。

长老明知道惠明就是他们需要的送信人,但仍要更加进一步激一激他,他听惠明说了上面那番话后,再次向惠明确认一次,再问惠明敢去吗!

我们看惠明这次怎么回答长老,他说长老根本就不用再问。

大家都知道那个叛军首领孙飞虎将军名声传播天下;那个家伙又淫欲,又贪心不足,真是让人忍无可忍!

再者说,惠明早就准备跟叛军拼杀了,他又怎么不敢冲出重围去送信呢?!

其实,到此,长老也明白惠明已经完全具备送信的心理,也看出惠明具备此情此景下的送信人的胆气、勇气和豪气。

可是,一个人只是具备这些气质,就足够了吗?就能够完成任务吗?就能够冲出叛军的包围,把信安全而准时地送到白马将军手中了吗?

僧人慧明除具备这些气质以外,万一遇到阻力、遇到问题,怎么办呢?他又能否真的冲破阻力,顺利把求救信送出去呢?

我们接着看下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西厢记》:张生退兵第二步,向白马将军求援,长老激惠明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