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的两种职业道德:一,不拖堂;二,给学生笑容。
脑子里浮现出好多张严肃紧绷的脸。貌似好多人已经不会笑了。我倒是经常笑,但越来越多的是出于礼貌,象征性地笑笑。
还是喜欢发自内心的温暖笑容。
2.
教育是成全,不是挑剔。
王君老师开玩笑说“中年妇女最讨厌”,我的理解是,因为中年妇女常眉头紧锁,横眉冷对,好像全世界都欠她几百万。
让日子像鲜花一样一朵一朵绽放,
让鼓励像森林一样一片一片成长。
教育是成全,不是挑剔。
这句话我要每天默念n遍。
3.
觉得无甚可写,是因为不够深情。写作是一种深情,是用文字深情地活在薄情的世间。
像蚂蚁一样劳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4.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每当我想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总会这么想,有那么多的大师们已经写得炉火纯青了,我再写起来是不是太笨拙了?今早上突然想,照这种逻辑,那么多伟大的人都活过一遍了,我等小民难道就不活了不成?
5.
一位语文老师上完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后,问学生“假如你只剩下一天时间,你将怎样度过?”此时,一位学生站起回答说:“我要上语文课。”老师听后激动不已,觉得自己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如此青睐深感欣慰。
于是,老师迫不及待地又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只有在上语文课时才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呀!”老师一阵晕厥。
朱震国老师一堂好课的标准:
第一,让学生打开心门;学生不能端着,不能假模假样。
第二,开启思维训练;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第三,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生成自己的感受。
教师的关键是“教”出来而不是“灌”进去。
6.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为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
语文课的本质:
以语言为核心;
以语文活动为主体;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
7.
语文课不是班会课,不是催眠术,更不是安利推销。
语文课依靠听音乐,依靠看电影,依靠忽悠和煽情,都是不可以的。
语文课的感动应该源于文本语言,对语言的感受力是语文的根本命脉。
老老实实教语文,扎扎实实品语言,真真切切抓学生。
由此想到另外一些困惑,上课一定要小组讨论吗,一定要计分竞赛吗?有必要派发礼物吗?
小组讨论毕竟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上课回答个问题,老师还要停下讲课来给他加个分?为了刺激学生积极性,老师上课带上小礼物,今天带糖,明天发本,那后天呢?发鸡蛋?下学期呢,发什么?给学生讲课毕竟不是给老头老太太推销保健品啊。
让课堂真实的发生。
8.
教师备课,少一点百度,多一点自渡。
肖培东备课“肖八条”
一,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
二,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主旨)
三,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动机背景)
四,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手法)
五,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
六,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是哪几个?长文短教,短文深教(教学聚焦)
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教学价值)
八,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教学预判)
肖培东,教育的真实姿态。
9.
赵谦翔老师,七十岁,在讲台上谈笑风生,自诩“最爱教语文的老师”。五十二岁调入清华附中,牵头教改。教学理念由灰色转为绿色,倡导绿色课堂。
灰色文言数学,教师主讲,一言堂,说一不二,满堂灌,绝无启发。教师成教主,俨然真理化身;学子变书橱,唯有消极接受。
绿色文言教学,学生自学,熟读篇章,练口之际语感自得;精思文意,励心之时悟性自成。教师疑难处点拨,学子深思后顿悟,遂使灵性飞动,个性张扬。
熟读练语感,精思悟文魂,微写抒独见。
“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
10.
两天,四位语文特级教师。
课讲的都比较随性和自在,没有年轻教师讲公开课的如临大敌,没有课堂上目不暇接的各种洋气的技巧。
朱震国老师甚至没有用课件,就是拿着一张纸讲文本,就这一点我就佩服。
王君老师也没有设计那么多的所谓学生活动,她就酣畅地讲。
肖培东老师作报告时说,“我不用课件,因为我用课件你们就拍照,过一段时间你们就把照片默默删掉。我就讲,你们就一条一条地做笔记。”关键我还被提问了,哈哈。
七十岁的赵谦翔老师讲文言文,给学生打了一篇素文就开始断句。
没有花哨,没有煽情,不摆花拳绣腿,上来就是真功夫。这可能就是大师的资历和境界吧,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顾矩”,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
让改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