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俗

       

图片发自App

        中国画中的雅俗具体是怎么区分的呢?如果从“俗”的基本大意来说,其实很多地方画派的产生,尤其是在山水画上划分的南北两大派系,他们的绘画特点其实都是风俗所生,并非技法本身所造成的风格差异,而是不同的区域地理与风俗特点造就了不同的表现技法。比如北方之山多为石山,树多根扎石缝而生,雨水不盛,土质不丰,故而树多瘦而曲张,概因水土营养不足所致,山势高俊,所以北方山水画总体显的雄浑大气。当然这种水土特点也同时养成了北方人性格上的豪迈。而南方之山多为土山,山峦圆厚,水土丰足,林木枝叶茂盛而能遮掩山体,所以南方山水尽显灵秀之气,南方人的性格也随这种区域风俗显得文秀而精致。所以这种差异的本身并无高低、雅俗之分,只是不同的地理特征造成的表面形式的不同而已,可以说这都属于“俗”的特点,所以“俗“的本身并无反义。在明代,董其昌以自己南方人的地域特点,兼以文人画的表现方式,站在这个角度上,为了推崇南方绘画的地位而将北方绘画贬之为“俗”,就有些很不合适了,甚至被他的观念影响到的后世画家,竟发展到杜绝弟子、门人使用北方斧劈皴技法在画面上表现,认为那是粗野的,这种出自于情感的片面偏激观念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图片发自App

        “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民众都熟悉的,都喜闻乐见的,所以叫“通俗”。其实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些被历代推崇的经典之作,从这个角度说,它其实都是通俗的,并不是人看不懂的东西。画的内容都是符合各地方风土人情的,所以人们也觉得真实亲切,那么这样的东西它就会流行,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典的也是通俗的,通俗的也是流行的。我们今天用现在人的观点去看待那些传世之作,认为它高高在上是典雅的、高雅的,其实在那幅画产生的年代里它就是通俗和流行的。而之所以被叫做经典是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在北宋绘画圈流行这样一句话:“营丘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士,惟摹范宽”。可见李成与范宽的山水风格及表现技法不但在今天被推崇,在当时就已经是很流行的了,而且从学者甚众,并不是曲高和寡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认为它很高雅,都去学习他,尊崇他,是因为他达到了绘画上的标准,开创了技法标准的范式,同时作品在内涵上也蕴藏了文化背景中所推崇的道德价值的境界,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图片发自App

        既然“俗”并不代表是不好的,为什么很多人还怕创作时落入俗套呢?这是俗的一般性特点造成的,人总是喜欢追求新奇的表现,太普通而千篇一律的东西会使人造成视觉疲劳,因而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比如喜欢牡丹的人太多了,所以画牡丹的人也很多,大家画的都一样,这就造成了同一题材的泛滥。对于常常接触这种东西的人,他就会觉得没什么新奇的地方,都太一般了!并不是说画牡丹就是俗的,而是很多人画一样的牡丹,并且仅仅是基于娱乐大众眼目的一般水平上,没有更高精神内涵的展现。如果谁能独出心裁,技高一筹,照样还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牡丹画来,人们同样会喜欢,并会认为那是高雅的,就看有没有更高的水平,而不是题材本身的问题。

图片发自App

        由于“俗”中还带有情感欲望的特点,所以往往显出来的趣味不高,在有高尚境界追求和对精神世界向往的人眼中,往往瞧不起这些东西。古人的生活在那种敬天知命的文化氛围里大多追求精神上的知足和灵性上的追求。其实,从人类幸福感的体验来说,物质上需求的越少,精神上的满足感就会越大,而痛苦往往源自无法被满足的欲望。当时的人们在对神的信仰中更加明白心性本身的重要,所以很强调德行,相信灵魂来自天上,从而保守灵魂的纯洁以等待最后生命的归宿。所以死亡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反而是生命从肉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归天界的过程。对于身边活着的人而言,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最好的一味慰藉心灵的良药。而要做到保守灵魂的纯洁,就需要对欲望加以节制,因为欲望的放纵会使人失去对自我的控制,会迷失本性,会损耗败坏身体,严重失去理性时,甚至会做出败坏人伦的大恶。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对有信仰的人来说,他能分得清现实的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道德标准对他的要求,所以处事的观念都尽量不放在为求物质表面的满足上着眼。而那些经常只从物质表面或个人欲望需求着眼的人就会被斥之为“俗”。简单理解就是,“雅”讲的是遵循“礼义”,“俗”在情感层面上遵循的是“利益”。当人站在一个更高的,超越人欲望的角度上品味一切的时候,人往往能感受到超凡的体验与智慧,那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凡是站在情欲基础上的趣味就高尚不了,所以就把这种品位的东西笼统的叫做“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