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形象极其简单的分析

  “知识分子,是指以阐发或者运用知识为核心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摘自百度百科

  知识分子,简单的说,就是用脑子的人,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独立的思考批判能力。从围城中方鸿渐等人的身上,我看得见批判,看得见简单的脑子,却看不见知识分子该有的知识。

都说民国时期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仅在电影“无问西东”中出现的导师阵容已经让我震惊,而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也是成长于那个时代的大师之一。在相同的大时代背景下,却孕育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钱钟书先生精心设计的有趣的对比十分具有讽刺意味。

 

  全书是以海归开始的,那我们便从留洋说起吧。

  从载着清政府挑选的第一批留洋学生的船驶出港口开始,中国便掀起了留洋热。在网上搜索“民国、留洋”,结果几乎全是叙述留洋怎样改变民国文人,在他们身上怎样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学成归来的人因为真正深入体验了西方文化,才能因为“有效碰撞”而擦出火花,有所成就。而我在咱鸿渐身上仅看到了西方文化的核心——自由是怎样被曲解的,还有西方饮食文化中浅显的一部分。虽然我对饮食一向极感兴趣,但他让我知道的仅是“西方人吃饭用刀叉”“西方人吃饭配菜、工序不少”,这就归功于他在国外“留学”时“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在近百年前就点出了现下争议颇多的“留学热”的问题,也正是方鸿渐等人的悲剧让我开始思考,留学到底能留些什么?

  好奇怪,为什么这些伪洋高级知识分子总是满嘴的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文学。

  主人公方鸿渐的原生家庭是传统的中国家庭,父亲是江南乡绅,是一个在儿子面前必须保持绝对的威严和形象,并自我感觉良好地效仿圣人把自己的话语“录”下来的有趣老头儿。方鸿渐在传统的儒家家教和在国外体验到的被他自己扭曲的自由理念的双重塑造下,外表上成了一个有绅士风度的谦谦君子,知识上囊括了散文小说和诗书经典的留洋博士,内心更是直接展露了处世的怯懦。他的“好基友”们也个个如此,果然是臭味相投。于是这一群“高知分子”就过着如红楼梦中闺阁女子般吃喝闲扯的日子。

  “无问西东”(由于本人大爱这部电影,所以给它多点戏份)中曾说过:“把自己置于忙碌之中,得到的是麻木的踏实,而不是真实,我们的青春不过只有这些日子。”方鸿渐等人倒是不忙碌,整天吃喝混日,浪费了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机会,耗尽了自己的青春,也丢光了中国的脸面,我认为他们是与那些盲目忙碌的人相反的另一种极端。希望我在自己青春正好的时刻,在变成两个极端中的任意一种之前,找到平衡点,在平静中感受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形象极其简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