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痛苦更快乐,还是痛苦之后的快乐更快乐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部分语句思考(一)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
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在第一个例子,意欲客体化在人的机体里;在第二个例子,意欲则客体化在人的渴求、愿望当中。
在上述两种情况,我们都可看到意欲的满足总是否定的。意欲获得的满足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只以反省、回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却是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示出来。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这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
如果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在这里主要的观点就是上述最后一句,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想到有个成语叫苦尽甘来,还有我们常常念叨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下意识想到这些不都是再说只有痛苦了之后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吗?
苦尽甘来最初大概出现在《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一折“忘餐废寝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诚捱,怎能勾这相思苦尽甘来”是张生得偿所愿之后的一个总结,意思是:忘了吃饭,睡不着觉,只因为心里宣泄着无尽的相思,如果我不是用真心在忍耐着,靠一腔赤诚在硬撑着,怎能够承受住这相思之苦,等到今天的苦尽甘来的好时光。而“梅花香自苦寒来”直接就是收录在警示贤文勤奋篇中的,就不多说了。但这个苦尽甘来最初就是总结性的语句,在承受痛苦之后才获得的快乐,只不过如今更加强调的是教导人们忍受痛苦,痛苦之后即是快乐。
如此解析这两个成语,我下意识的想法就错了。那我就暂时想不到有那些文字中说过痛苦能够带来更高、更好的快乐了。
这样说来叔本华的观点“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就稍微有点认同感了,而且叔本华也说了“我们应该把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期望调至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而不是达到完全没有痛苦,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
并且他也表示:没有痛苦和无聊的状态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但实际上追求没有痛苦就很容易出现无聊,我认为这一切的本质原因都是人的欲望所决定的。
首先痛苦和快乐是对立的,但也是如影随形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因为得到任何东西都存在代价,那么得到快乐的代价必然是痛苦,在追求快乐的路途是必然伴随着曲折、坎坷,处理这些障碍的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痛苦。
对于这一观点,可能有人会说完美地处理好这些挫折后成就感会带给我们愉快的享受,但是不同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痛苦,痛苦程度的大小因人而异。
成功处理过类似问题并获得快乐次数越多的人可能会越大程度地感受到处理问题过程的快感,但是,一个从来没有成功处理过类似问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因为他没有得到努力过后成功的正反馈。但如果存在从来没有走出过坎坷而成功的人却一直能在其中感受的快感,那你可能在这方面有点特殊的抖M属性吧。至此可以说为了得到快乐就必须先感受痛苦,而由于生而为人的天性:欲望,那么人肯定会追求快乐,不同的人追求的快乐不同,从而感受到的痛苦也不同。
不同的人在追求快乐的选择中各有不同,若每个人对自身的能力有着更好的认识,在追求快乐的方向选择上更合理,克制自己不切实际的欲望——即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想法,那么这途中承受的痛苦也就可能会更少,结果也会更好,那么这时对我们而言,痛苦就是快乐的调味剂,能让我们更幸福。
参考文献: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原文https://www.cidianwang.com/wenxue/guoxue/jibu/187464.htm
警示贤文勤奋篇https://www.xzslx.net/suibi/10254.html
跪求更多喜爱读书的朋友关注我,私信我一起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