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度文库,因个人需要,不做商业用途)
1.社会节奏加快,坊间流行一个说法,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同学,你怎么看?
正方观点:这就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反方观点:这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正方:
关键点 1: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快,第一印象很重要
“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相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帅哥才能老成大 叔,丑男只能老成师傅”。当今社会,“看脸”正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有人甚 至发明了一个指标——“颜值”,用来衡量美貌度。普通人在求职、晋升、恋爱 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看脸”压力,选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3 月 20 日 《人民 日报》)
帅哥,靓女、“晕轮效应”、 颜值......新名词后面紧连着长篇累牍的整容 广告,无论你是否愿意,“看脸时代”已经不可阻挡。
其实,“看脸时代”并非全是负面讯息,爱美之心自古有之,随着现代经济 发展水平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物质日渐丰富之余,民众也有了更高的 精神追求,通过一些先进医学技术,或去掉外貌的一些瑕疵,或提升自己的颜值, 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自信,本身无可厚非,而以此悦己悦人,获得社会的普遍 认同和宽容,也折射了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看脸时代”还是当前社会的缩影,社会节奏急促,人们来去匆匆,无暇深 交,一张美丽的面庞便是一张亮眼的名片,或可留下惊艳的关注和关照,而当美 丽成为人们受教育、求职、爱情、婚姻的至关重要的砝码时,从“长相好看的人 才有青春”到“整容改变命运”,以貌取人的“关卡”重重。
案例:(中新网)广州某高校 28 岁博士后文博(化名)今日在广州美莱医学美 容中心接受植发前的检查,加上之前进行的隆鼻、祛痘、牙齿贴片,他先后进行 四项“改造”。这名被称为中国学历最高的公开整容者说,追求完美、找到自信, 没有错!
文博是个身高 1 米 83 的山东大汉,据悉,整容前的他称不上帅但也不难看, 可是顶着博士后光环的学霸拼完“学历”拼“颜值”,先后进行了四次面部“改 造”。自我感觉整形后的自己“内外兼修更完美”,找到了自信。
关键点 2:延伸“脸”含义(道德、学识会影响人的外貌与气质) 防止反方进攻——“看外貌意味着肤浅”
关键点 3:拨乱反正“外貌是很重要,但不能痴迷外貌”。不能因为部分人的“畸形”美丽观,而因噎废食,不追求外在美。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看脸时代”需携心同行。一方面社会各界要积极开展健康美、自然美的宣传引导,消除就业、 教育等多环节的以貌取人的歧视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修 正变异走样的美丽观念,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也要端正审美观、价值观、人 生观,提高自我的才干和学识,大胆地展示自我的优点与特长,力求健康与美丽 并存,让内在美通过得体的言行、文明的涵养、高尚的品格等不断展现,让内外 “颜值”共同提升,“看脸时代”的负面影响方可逐步消除。
反方:
关键点 1:自信,是一种信念,是人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确信。自信本身 就是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博 士后文博寻找自信是没有错,然而用改变容貌的方式寻找自信实为不妥,折射出 虚荣与浮躁心态在作祟。固然,一个漂亮完美的外表可以让人心生傲娇,在社会 当下,无可否认有一股“看脸”的思潮激流涌动,“高颜值”、“小鲜肉”、“校花 女神”,大众的“悦目情结”无可厚非,可在此基础上飙升的热度远远高于人或 事物的本身,这本身就是人们价值取向的一种“怪诞”。
我们今天看来,保持身体的天然,身心的健康,思想的天性,才是自然之根 本。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才是人类、最强的自信力。自 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整容只能改变外部的容貌,但内心的真正强大是要依靠多方 面的因素。要用正确的方式培养自信,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塑造开朗活泼健 康的人格,增强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培育乐观豁达的涵养底蕴,这 才是自信心的精华。自信更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 展示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辨别事物、应对事物的能力, 不为钱财权力地位名利所迷惑,保持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以内心的自信让人 格坚强自立。
关键点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切不可舍本逐末,过犹不及。因为美丑 问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只是评价标准的一部分。试想:如果宁泽涛不是夺得 游泳世锦赛的冠军,那么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帅哥而已。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今中外的格言俚语都一再说明,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内心,美丽的第一眼 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气质、学识、素养、能力才是经久盛开的花朵,缓缓释放美 丽的芬芳,沁入人心。
2.随着微信的普及度提高,爸妈也加入其中,但是也带来了 幸福的烦恼,你觉得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爸妈?
正方观点:朋友圈要屏蔽爸妈
反方观点:朋友圈不要屏蔽爸妈
正方:
关键点 1:尊重个人隐私。亲人之间信息透明不一定是好事。人都有犯错的 时候,长辈对小辈,小辈对长辈,自己犯下的糊涂事在面对别人时存在遮丑心态。
关键点 2:真实的谎言。类似生活中可见的善意谎言。例,在外拼搏的打工 仔,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自己生活状况,以免父母操心
反方:
关键点 1:父母与我们的朋友圈格格不入,不是屏蔽父母的理由
(5 月 4 日《珠海特区报》)很多有手机的人都玩微信,有自己的朋友圈。不 仅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进驻微信平台。但一些子女为此烦恼,有媒 体因此做过调查,在朋友圈中,你屏蔽父母了吗?
评论里,多数网友认为,父母在朋友圈内,儿女们没办法自由吐槽,有些问 题父母的思想有时候接受不了,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此外,朋友圈中的父 母,往往是典型的“小白”用户,显得幼稚极了。你随意说句网络用语,他就叨 叨一大串,感觉不属于同一个次元的世界,思维逻辑的差异不是一星半点;还有 些父母每天发一些读来乏味的“心灵鸡汤”、养生保健,甚至还有谣言和伪科学, 也让做子女的感到无奈。
父母与我们的朋友圈格格不入,是否就是我们屏蔽父母的理由?除了父母, 谁会时刻关怀着你的一举一动,生怕你受一点委屈?当你能够接受陌生人的存在, 能够接受工作中的矛盾和麻烦,能够面对社会生活的一些不公,能够经得起风吹 雨打寂寞孤苦,果真就不能接受父母用“心灵鸡汤”刷个屏吗?尤其是已经年迈 的父母,或出生于艰苦的时代,或成长于变革的时代,他们的知识结构很难理解 如今的网络世界,但他们已经尽力向你的世界靠拢。他们面对网络世界往往是迷 茫的,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还很有可能上当受骗,子女不仅不该屏蔽父母,还应 该做他们的网络卫士,保护他们不被网络谣言等伤害。
关键点 2:网络时代的“常回家看看”
有些子女只把身体不舒服等消息选择性地对父母屏蔽,是基于“报喜不报忧” 的心理,这个可以理解。有些人之所以会嫌父母“太烦”,则是只从自己的角度 思考问题,不去关注父母的生活态度和心灵世界,也从来没有努力让父母成为自 己的“朋友”,融入自己的生活圈。在社交软件如此发达的时代,何处不是朋友 圈,为什么只有父母是被你拒之门外的人呢?“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 老了......”朋友圈中这位特殊的“朋友”,当你开始“嫌弃”的时候,其实他们 已经老了。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交流,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是一种网络时代的 “常回家看看”。
3.孩子的教育关乎民族未来,各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社 会关注,到底是爱的教育更有效,还是体罚更有效?
正方观点:爱的教育更有效
反方观点:惩罚更有效
正方:
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 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 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 发展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 根据我们的演绎和认识,认为爱由理解、尊重、信任、关心、宽容、要求、奉献 七个内容组成。
反方:
如今的青少年正处叛逆期,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好好说也不行,骂也不是, 实在是进退两难。那么到底是选择用爱来教育,还是用体罚来教育呢?我觉得适 当的体罚教育是有必要的。青少年处于叛逆期时思想渴望独立,容易做错事,家 人、老师好言相劝时,他们依然想着怎样搞破坏,怎么样把自己打扮得更有个性, 而家人老师的教诲则是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甚至压根没听进去一句话。而谈到体 罚教育,青少年多少有些畏惧,犯错时体罚教育的严厉和受罚的方法会使他们从 内心感到后悔,经历一次后便会深深记住受罚的痛苦,而下次再想犯错时想起那 次的经历就会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再犯错误了。所以我认为体罚教育有时比爱的 教育更加有必要一些。
我们不提倡体罚,但是,“不提倡”并不是绝对地反对体罚。作为一种教育 方式,适当的体罚有时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里根总统接受了打碎玻璃的 12.5 美元的惩罚,在他成为总统的事业上影响至深;生物学家麦克劳接受了画生物图 的惩罚,也在他走向诺贝尔奖的道路上影响至深。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的:“合理而恰当的惩罚,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们可以想 到现行教育的方向了。在泛滥的爱形成的沼泽中,现代教育呼吁更为高明的技巧 ——惩罚。惩罚是一柄双刃剑,更是一门艺术。
正、反方总结:
(感觉殊途同归)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但人的智商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领悟能力高的人,爱的教育可能有 效;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拥有较高的领悟能力,所以,对于 孩子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但是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当然只能采取适当的体罚来惩罚他。在一定的 情况下,适度的体罚是非常有效的。身体的疼痛,能让人记忆更深刻。我认为体 罚应该与爱的教育相结合。但体罚一个人时,一定要让他懂得你的目的是教育他, 出发点是爱,否则,只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体罚中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 他的自尊心,身体的疼痛,会让他对错误有更深的印象,说不定,以后他会感激 对他施以体罚的人。而如果伤到了自尊心,很可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施行 体罚时,一定不要在公众场合。体罚有必要,而且是有效的,但体罚后应施以温 情感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4.毕业没两年,父母逼婚现象频频发生,很多朋友被迫相亲。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年龄段,还未谈朋友的单身狗们到底是好 是不好呢?
正方观点:单身好
反方观点:单身不好
正方:
人生百态,有的人特立独行,不合群或者不愿意结婚。再说感情这事也不能 逼迫。
单身虽然自由,却谈不上有多快乐。但是找不到那个可以与自己默契相知之 人,结婚又有何用?为了结婚而结婚,不过是一种悲哀罢了。
反方:
从社会观点来看,结婚好,人类需要家庭来繁衍后代。私生子什么的,是对 孩子不负责的牲口行为
5.现在 80、90 后追求个性化,朋友聚会、相亲,会选择 AA 制,你会选择 AA 制吗?
正方观点:会选择 AA 制
反方观点:不会选择 AA 制
正方:
关键点 1:AA 制比较公平,避免为钱扯皮
关键点 2:AA 制能化解“谁欠谁”的压力。例,AA 制年夜饭,今时不同以 往,亲朋好友天南海北,这次聚会过了下次不知能不能到齐,AA 制则一次性解 决权益问题
关键点 3:AA 制在餐桌上实现了人人平等。不管家庭成员是贫穷还是富裕, 每个人都享有用餐和买单的权利及义务,在餐桌之上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这种 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对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家风具有很大意义。
反方:
关键点 1:中国人情传统,经济账算清楚伤感情。聚会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联 络感情、团结成员,用餐之后各自掏钱,难免会显得生分、尴尬,成员的亲切感 大打折扣。
关键点 2:从古至今都有“轮流坐庄”的传统。“轮流坐庄”本身具有 AA 制的意味,你来我往,颇有人情味。
总结:
无论守传统还是赶潮流,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聚会讲的是团圆,应该好 好珍惜聚会的机会。聚会讲究以和为贵,饭怎么吃,费用怎么算,亲朋好友应该 好好商量,切勿搞“突然袭击”,免得伤了和气。
6.在这个 P 图横行的时代,有一种说法叫“照骗”,图片与真 人天差地别的情况比比发生。你认为,相亲应该素颜还是化妆?
正方观点:相亲应该素颜
反方观点:相亲应该化妆
我只认同正方,正方多说点正方:
素颜好处
1、给人一种诚实不做作的感觉 2、根据社会行为学的角度来说,男性喜欢“化妆”确实比“不化妆”的多。
可是那也仅限于观赏和YP。根据 VARA 调查研究表明,百分之七十的男性更加 喜欢素颜美女,哪怕不是那么美。在要结婚的人选里,素颜的人还是能加很多分 的。
反方:
相亲化妆,现代职场人员的一种职业道德延伸——化淡妆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7.创业过程中,永远存在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你觉得成功 路上好的合作伙伴更重要还是好的竞争对手更重要?
正方观点:成功路上好对手更重要
反方观点:成功路上好伙伴更重要
正方:
1、好对手,给你树立不断提升、变化的奋斗目标 2、好对手带来“鲶鱼效应”
反方:
1,伙伴可以给你精神上的支持,好对手不可以
2,伙伴可以给你适度的压力,好对手给的是强大的压力,但是过度压力会 造成身心疲惫,不能更好发挥自己
3,伙伴可以分享给你成功的经验,学的更快,但好对手只能让你看到他的 成功,他的成功经验要去自己摸索
总结:
成长一直都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最终为之奋斗的是一个梦想和一个人生目 标。
推论:所以不管是好伙伴还是好对手,都是人生给我们的外在机遇。
双方的作用:好伙伴能给我们鼓励、让我们奋斗的信念更加强烈,为我们提 供帮助;好对手是衡量我们成长与否的一种尺度。
好伙伴和好对手能够分别对应顺境和逆境。因为双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在证明你方立场的时候很难说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到一个标准下面比较。如 果要有一个“标准”,我的看法是设立一个“对你方有利的前提”。比如说,如果 你强调“个人能力的进步”,那么肯定是好对手才能够反应你是否进步,是更重 要的;而如果你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那么不妨强调一下人一生中这些朋友 给你的帮助。
8.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学者在网络上传播知识,人气不 断上涨,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导师”,你认为,学者明星 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观点:学者明星化是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学者明星化是弊大于利
正方:
关键点 1:
首先,学者明星化作为一种传播学术知识的新起方式,为传播学术知识提供 了一个新兴的具有极大广度的方式。
传统的文献式与学者间交流方式,都有其局限性。而通过学者利用新新媒体 的方式增多与大众的接触,不仅让明星化的学者得到界内人士的注意,也能吸引 普通民众的关注,形成双向的关注。明星化并非是新生名词,而是现当代的媒体 之下更新的名词。其实早在古代就有游学说书等收揽弟子的学者,目的在于吸引 “注意力”,使思想、知识这类稀缺资源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收益。
其次,对于学术传播的受众来说,学者明星化可以带动受众来产生积极性关 注学术,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热潮。
就有准确定论的科学知识来说,引起部分民众兴趣,带动部分民众向这个 方向发展;就个人研究心得类的人文知识来说,能够带动民众自觉探索思考,引 发感兴趣民众对该人文学术的进一步探究,进一步拉近了普通民众与学术知识的 距离。
最后,对于传播者也就是学者来说,这种方式的出现能够为他们提供另外一 种心态,增强他们对于学术传播的积极性。可普及最新科技前沿。
古往今来,大多学者都仅与本领域交流或是独自苦究的隔阂将被这种方式打 破,让部分能够为大众负责的学者将目光也转向大众。毫无疑问,学者会用一种 更加易懂的方式传播学术,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求学时也同样通俗化,做研究的 严肃与传播的通俗并不矛盾,因而就学术传播来说,这种表达方式的切换实际只 是让学者多了一份普及学术的责任。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播,都不会是无意义的。 现当代学者们更是需要这种积极的心态,对研究、对大众都负起责任。
实际上,在学术逐渐与大众产生更深隔阂的今天,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桥 梁。将学术从高端的研讨会之类的活动和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术传播 真正的是在人们生活中传播,这不仅是现代信息爆炸时代的趋势,也是学术传播 的趋势。
“学者明星化”是一定程度上对于学者的商品化包装,在靠近明星化的同时 一定会带来一些娱乐化的效应,而在如今这个时代,正是需要学术和民众亲密接 触的时刻,以易中天为例,易中天以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式讲解《三国》文 化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学者教授走下讲台 走上“讲坛”就成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把学术研究包装成商品传播出去,传播文化的同时又达到了利益的获取,无疑是一种双赢模式。它符合了市场规律, 成为提高国民知识水平的益智商品,以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引领 大众走向文化的殿堂。这一点上,霍金的《时间简史》成功了,易中天的《品读 三国》也成功了。
关键点 2:学术有其一定的严密性,在学者明星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其本 身所应该具有的严谨、求实!学术走向新媒体,媒体讲究的是速度和效果,而学 术研究要求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二者能否克服矛盾达到一个共同点还有待我们 今后的观察
反方:
关键点 1:学者明星化,容易带动浮躁、浮夸的学术之风,对年轻学者的学 术发展有干扰作用。
关键点 2:明星化、娱乐化容易牵扯学者精力,影响学者做学问。
关键点 3:社会科学类学者在明星化过程中,抛出小众或另类观点容易导致 粉丝世界观、价值观混乱。例如,在中国大陆官方“统一”主流思想下,“台独” “港独”学者的思想会影响年轻人的政治思想。
正、反方延伸观点:
学者明星化的前提一定要是真正的学者。明星化是传播形式,这种传播形式 好不好关键看人。
民国时代的胡适之那会的事情。一个灿烂的时代,一个充满文化科学偶像的 年代,那时候也有明星,年轻人对于文豪、科学家的喜爱不亚于如今的明星,最 关键的是那个时代这种明星模式带来的后果还非常好,造就了一个个新的文豪和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