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建立共同体感觉

在上一篇《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才有自由中,讲了人们只有学会课题分离,才能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网,进而获得自由,活出真我。

但课题分离中“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互不干涉”的论述很容易让人觉得是鼓励个体走向孤独的生活方式。其实不然,这篇文章就来探讨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建立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认为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建立共同体感觉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社会的最小单位就是“我和你”,只要有至少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如家庭、学校、单位等。在共同体当中,个体总有一个自己的位置,让我们产生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只有个体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得到。

1. 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

在课题分离的时候,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与分离的对象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总体而言有两种: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纵向关系。批评自不必多说,表扬也不行?是的,因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你会表扬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事情,但你肯定不会表扬自己的上司做了什么事情吧?

同样的,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你就会倾向于选择迎合他人的方式去生活,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

干涉别人的课题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正是因为把别人看的比自己“低”,才会去干涉,试图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

相反,横向关系是一种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平等关系,鼓励和援助就是一种横向关系。鼓励他人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直面问题的勇气,再帮助他们找到方法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对问题。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也就是感觉自己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建立横向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因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在横向关系中,会使用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倾向于使用同一种关系方式来应对所有的人际关系,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是个纵向关系使用者,就要努力建立自己和周围人的横向关系,不妨试着先找个好朋友或伴侣来锻炼横向关系的相处模式。

2. 自我接纳

会议上,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因为不自信、怕出丑、怕被嘲笑而不敢提出问题?如果有,那就是典型的“自我意识过剩”,也就是太在意自己的表现、别人的评价,以至于不能无拘无束的行动。而想要做“真正的自己”,首先就要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就是要接受自己 —— 我有这个缺点那个缺点我承认,这件事情那件事情做不到,我也承认,但是我能接受我自己,然后尽量去改掉缺点,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自我接纳很容易和自我肯定混淆。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你的绩效考核只得了60分,处在合格的档位。抱怨领导打分不公平,自己其实可以得80分,这是自我肯定或是自我欺骗;相反,真诚的接受自己只得60分这个事实,然后平和地跟领导讨论自己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加强,努力思考如何获得更高的考核成绩,这是自我接纳。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3. 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就是无条件地相信别人,这是建立横向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只有相互信赖,才能建立更深的人际关系,才能体会到人际关系带来的人生惊喜;与之相反,怀疑则是人际关系的“绊脚石”。

但一味地相信别人,遭到背叛怎么办?那个时候尽管愤怒、悲伤就好,这正是自我接纳。但不要让自己成为背叛的那个人,别人背叛是别人的课题,我们的原则是把别人当作朋友,所以只能选择相信他人。

4. 他者贡献

是指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人们的幸福感来自“感觉自己有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对共同体的贡献感。但是做贡献可不是让你自我牺牲。

工作中的你和我,家庭生活中的超人妈妈、贴心爸爸,社会生活中无数热衷公益的普通人亦或是富人,都是在有着一定程度“他者贡献”精神的人。

这种人做事的出发点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去行动。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步,是一套递进循环的逻辑。

有了自我接纳,敢于承担自己的后果,你才不怕被别人背叛,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你才愿意做他者贡献。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体会到“我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至此,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算是写完。在写的过程中,每读一遍,对书中的内容都有更多一点的理解和体会。书中的哲人说想要真正的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30岁开始学的话,得45岁才能学会。

所以,写完读书笔记只是起点,践行阿德勒“强者勇气”心理学的路程才刚刚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建立共同体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