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两极的《狮子王》到底值得看吗?

上周我受邀去上海迪士尼参加《狮子王》的中国首映礼。

首映比全国公映早2天。华特迪士尼大剧院坐满了,有成人有孩子,每个人都面带笑意,半点凝重都嗅不到。

都知道来看25周年后卷土重来的真狮版《狮子王》,放映之前的话题却大多是郎朗和太太的四手联弹。

我猜原因有两个:《狮子王》,剧情太熟了。对《狮子王》,太有信心了。

首映结束,全场的掌声比起上海电影节期间任何热门电影,只多不少。

我也发了朋友圈和微博,大意是说,非常好看,仿佛见证了电影的未来。

有做电影发行的朋友给我留言:和听到的差别很大,预计票房远低于预期。

2天之后,《狮子王》公映,不知道你们去看了没有。

现在的情况是,豆瓣评分已经掉到了7.5。

要知道,25年前的手绘动画版《狮子王》,迄今仍然保持着9.0的高分。

就眼下的情形来看,哪怕不说扑街,至少也是口碑两极。

从个人的角度,我会推荐每一个人去看。

原因很简单,这是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很多电影爱好者可能会习惯性地把剧情、风格之类的要素放在技术前面。可对商业电影而言,技术真的太重要了。

25年前,手绘动画版《狮子王》靠的是奇瑰的想象力,把“丛林版哈姆雷特”的故事带向了华丽流畅的新高度。

今天,我们更关注的是真狮版能够把无边无际的想象,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为现实。

在“逼真”的维度上,这版《狮子王》几乎无可挑剔。

关于导演乔恩·费儒的电影之路,已经讲述得太多。《奇幻森林》如何作为《狮子王》的铺垫和试水,也不是什么秘密。

准确地说,《狮子王》里毛发的纤毫毕现,动作神情的惟妙惟肖,每一个看起来逼真的瞬间背后,都有大量电影技术的探索。

这些乍看之下的“雕虫小技”,背后蕴藏的想象空间无比广阔。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电影史上每一个重大技术节点,都会遭遇争议。因为技术在试错的过程中,永远会暴露出不够的地方。

2D转3D的过程中,很多人说,限制了余味留白,看得头晕眼花。

詹姆斯·卡梅隆拿出《阿凡达》之后,大规模的争议似乎就搁置了。

李安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坚持用3D+4k+120帧,哪怕很多专业影评人都说,画面太清晰细节太多容易分散注意力,颗粒度不够感觉是纪录片。

直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为什么李安坚持用这种技术来拍比利·林恩这样并不复杂的故事。

因为他们是一体的,新技术照顾到很多细节,而这些细节赋予了故事全新的讲述方式。李安做的,是对电影边界的突破。

真狮版《狮子王》也是一样。

我们应该都有去主题乐园的经验。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或者迪士尼的星球大战,都是声光电和体感结合得无比逼真的项目。

坐在窄小的空间里就能感受魁地奇球或者太空穿梭,就是技术的红利。

总有一天,商业电影也会走到这一步。《狮子王》就是这条路上重要的节点,哪怕它不是终点。

抱着这样的初衷,我给并不完美的《狮子王》打了五星。

然后我集中地翻看了一些豆瓣低分热评,意外地发现,批评的出发点,竟然也是技术。

这些批评的共同点是:虽然新技术很逼真,还原度很高,但我们为什么要看一部纪录片质感《动物世界》式的狮子王?当手绘动画变成仿真动画之后,更贴近现实的动物关系是不是会产生合理性上的矛盾?那么多年过去了,技术在进步,剧情没进步,能买账吗?

以上构成了不去看真狮版的关键理由。

不能说这些观点不对,但类似批评有一个前提是被忽略的:我们究竟要一个新版的狮子王,还是一个满分的狮子王?

也许是情怀满载,也许是预期过高,在我看来,很多人对真狮版的不满,可能是完美主义作祟的结果。

从一开始,真狮版给我的感觉就是八个字:致敬经典,技术革新。

原先的编剧继续参与真狮版,不乱改,不乱删,经典镜头做到像素级还原。

配音演员阵容强大。其中木法沙的配音是原版的詹姆斯·厄尔·琼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

有人吐槽碧昂丝,但她开嗓唱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我是起鸡皮疙瘩的。

配乐依然是汉斯·季默,一个不需要更多介绍的名字。

也许真狮版压根就没想过方方面面的与时俱进。他们要的就是旧瓶新酒。

可有些观众并不这么想。理智一点的会问,既然迪士尼的公主们可以在女性觉醒的道路上不断突破,《狮子王》为什么还固守25年前的故事套路?

极端一点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杠精了:你改动,他问你为什么不尊重经典。你不改,他问你为什么不勇敢创新。对的永远是他,错的永远是你。

这么说没有什么批评的意思。每个观众都有选择自己立场的权力。

可我还是想强调,作为普通观众,把心态放开一点,把接受度提高一点,并不意味着审美低下。

绷着、端着,看谁谁不爽,始终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花几十块钱仿佛买了一张两小时的“上帝扮演券”,反倒是这样的心态容易不快乐。

心里放把尺,从100分往下扣,看到的都是缺点,片子大都不及格。

哪怕看伯格曼,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看瓦尔达,看库斯图里卡,你也能看出满心的批评,只是碍于盛名,碍于看不懂,不敢直说而已。

心里放张纸,从0分往上加,看得到优点也看得到缺点,更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品位和坐标。

普通观众,享受作品,不必强行称赞,也不要真拿自己当奥斯卡或者戛纳的评委。

包容并不等于无知,乐观并不等于拙劣,反倒是有积累的人,更能理解创作的不易,分辨可贵的亮点。

所以,口碑两极的《狮子王》到底值不值得看?

如果你自认是严格懂行的观众,对真狮版有着完美的期待,就别去强行找不高兴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宽容的电影爱好者,但愿你不要错过这部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口碑两极的《狮子王》到底值得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