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

  心之所向,脚步总会在与地面的摩擦中承载你到梦想的地方。

                                                                                                                 ——题记

       前几天偶然与朋友聊天时说起年龄,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大学毕业好些年。朋友问我,想不想回到当初,我不假思索地回复:想回到当初的年龄,但是不想再回到那种迷茫的状态了。

      工作后,初出茅庐的我,感觉自己像是个孩子,亦步亦趋地走在平坦而又崎岖的大道上。傻傻的我,只能选择用一种笨笨的方式拉扯着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抵御外来的刺激,以此拔节、生长。

       机缘巧合,能够得到外出培训的机会,或许为我的职业迷茫指引了一个方向。但和许多接受过外出培训的老师一样,培训中看到的“缤纷世界”给我们带来许多的震撼,但当我们回到学校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甚至我们不得不开始怀疑培训那双“绣花鞋”穿在我们自己的脚上,走在农村的大街上,是否真的美观?

       因为不懂,因为迷茫,于是更吸引人去寻找答案、探索新知。在这条前行的路上,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伙伴”。有的出现在生活周遭,有的出现在书里,指引你,和你“交流”,而我依然像个孩子,继续努力地倾听着、反思着。

       我开始一点点知晓,既然能让大多数培训老师得到震撼、受到启发,我们不该去质疑“绣花鞋”的美观,但要想穿上那些美丽的鞋子,不能仅仅看主讲老师怎么穿上鞋子,带领孩子走向远方,而是要从主讲人怎么“做鞋子”开始学起。

      前不久,又在网上搜着看了窦桂梅《大脚丫跳芭蕾》、林莘《送别组诗》。窦桂梅老师课堂的从容引导、环环设疑,林莘的诗歌朗读引导、诗歌修改设疑提问,这些让我不禁赞叹钦佩的地方,静下来思考,他们课堂的从容、精彩,该是老师“肚中有货、心中有数、眼中有生”的结果。

       窦桂梅老师说,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尺度,无外乎就是解读教材的能力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具体可体现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的应对等方面。自己上过几次公开课,也在县里赛课侥幸拿过二等奖,县教师培训大起胆子上了学员展示课。但每次上完课下来,我内心最深的感触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自己曾经的备课、上课,教学设计的模仿、改编,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错,但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一路前行,一路拾遗,发现我并没有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么设计,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展开课堂,我的目标清晰吗,我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目标了吗,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合当前的学情吗?而我想,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老师一定应该对自己选择的课型、选择的文本,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清楚的认识,而所有的认识来源于“强储备”,比如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文本的组合能力、文本的落脚点,这样才能清楚地找到支点,以此来带动课堂、带动学生,进而生成课堂。

      昨天学校安排老师上传资料网上晒课,再次翻到了前年的课件和教学实录。我翻了翻,汗颜啊,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绝对不这样设计。明明大多数学生读了文本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我要反复地去讲?难道因为学生配合得好,我就成功了?为什么不把思维打开,把文本范围打开,通过补充文本,通过求同比异的方法让学生多角度看待那个道理?”由此我又想到,为什么人教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没有再出现在部编版教材中,我猜测可能是因为虽然文中的父亲信守承诺,不顾危险拯救儿子,以此展现伟大的父爱,但在真实的情况中,如果警察、救火队队长都告诉你很危险,你却还一意孤行,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

      越是靠近语文,越是清晰,但也越是迷茫,越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希望这种好奇的心理能让我以更加从容、勇敢、坚持的姿态靠近它。

       一路前行,一边反思过去,一边走向未来;一边潜心读书进行知识输入,一边整理思路进行课堂输出、文字输出。一路前行,磕磕绊绊,偶尔听到同事的赞扬,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那是多少次心底拉扯的结果,而且离名副其实还有好远好远。一路前行,感恩有那么多的同行人。在加入叙事者团队后,发现这一路并不孤单。窦桂梅老师说:“但凡不愿意过庸俗生活的人,都要历经一条幽深枯寂的独行隧道。没有对当下庸俗彼岸的超拔,就不可能抵达理想彼岸的欢愉。”我愿意相信,心之所向,脚步总会在与地面的摩擦中承载你到梦想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