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共读-1

对待历史问题时,人类的思想会犯三个毛病——三重迷雾:

假想的理解,也就是在一个走出人们想象的复杂(或随机)的世界中,人们都以为自己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

在这一重迷雾中,人们以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比它实际上更加可理解、可解释、可预测。

但实际上,没人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举例:小时候大人不断告诉我,黎巴嫩战争只会持续几天,但实际上,它持续了17年。而我很早就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早早的离开了黎巴嫩,但是更多的人,一直看不到这一点。

举例:巴勒斯坦的富人逃到黎巴嫩时,也以为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而60年后,他们还居住在黎巴嫩。

举例:1978年逃离伊朗的难民,都以为自己的离开只是短暂度假,但是20年之后他们还在等待返乡。

说明:几乎所有人都确信自己明白正在发生什么,每一天都在发生他们认知范围之外的事情,但他们却完全不以为意,事后的合理性在表面上降低了事件的稀有性,并使事件看上去可以理解。

总的来说,人们总是太自信,一厢情愿,不愿意承认其实自己完全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也不愿意为它们可能带来的后果作准备。

反省的偏差:也就是我们只能在事后评价事物,就像只能从后视镜里看东西(历史在历史书中比在经验现实中显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我们的头脑是一台非常了不起的解释机器,它能够从几乎所有事情中分析中道理,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现实罗列出各种解释,并且通常不能接受某件事不可预测的观点。

举例:以黎巴嫩战争说明,历史上所有的大事件,其复杂性都是不可预测的。

举例:基督教成为地中海盆地的统计宗教,后来又成为西方世界的统计宗教,这本身就透着极端的不可能性,但它却是如此发生了。

结论:我们只是一台擅长回头看的机器,人类总爱自欺欺人。

在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往往倾向于看到那些能够解释历史的事件,而忽略其他看似对解释历史无用的事件。

举例:在我看的书中,一本夏伊勒写的战时日记,赋予了我对于历史深化的直觉,他有意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撰写这本书。从这本书,我发现,所有身处于历史大事发生中的人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所以人们获取知识只是从回头看的角度,所以显得自己全知全能,从各种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寻找到对于历史合理的解释。

对事实性信息价值的高估以及权威和饱学之士本身的缺陷,尤其是在他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时候,也就是进行“柏拉图化”的时候。

我的祖父和米哈伊尔:

祖父以为他知道,但是他并不比司机米哈伊尔知道得更多;

米哈伊尔却知道他的不知道,所以把看清形势这一任务推给了上帝。

对于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议论,并不能帮助人们更了解事情的真相及发展趋势。

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即那些饱学之士和所谓的精英,和司机米哈伊尔这些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段的内容也让我感到很疑惑,难道我们应该做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司机,随便浪费自己时间吗?

难道那些饱学之士和所谓的精英不就是我现在正在努力想成为的人吗?

我的理解是,读书、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事,而成为饱学之士和精英,是我们在知识学习、思考升级上会到达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要随时审慎的观察自己,不断超越克服一些人性当中的弱点,避免成为自以为是,自说自话的那一类饱学之士。

而这就是我们一直需要不断学习的原因。

“天堂”蒸发

之前一直在强调各种和平,然后重点描述黎凡特人如何和平,且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以为勉强占多数的基督徒会继续占多数,而毫不考虑后续的发展,即对如果占不了多数会发生什么事情。

黑天鹅:一直以来持续的和平以及人们以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和平,随着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爆发的激烈的内战,而宣告结束。

黑天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黑天鹅就是那柄悬在人们头顶上的剑,所有人都能看到,但是他们假装看不到,假装它不存在,在它没掉下来之前,一直按照以前的想法生活,等它一旦掉下来的时候只能悲叹:这不可能。

人们不愿意去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另一种懒惰。我们如果能够强迫自己睁开眼睛,正视所有发生的事情,客观公正的审视它们,即找到这柄悬在头上的剑的应对之法,自然就可能避免承受它掉下来时所造成巨大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天鹅》共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