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m启示录》的启示

“游戏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玩的,另一种是生活在其中的。”——《DOOM启示录》

    我显然属于前者。所以,五年以来,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失去玩游戏的兴趣,失去作为一个普通玩家的心情。John Romero貌似属于前者,但是《大刀》的失败似乎在暗示这个牛人最终仅仅就保存了作为普通玩家的心情,或者更刻薄的说,保留了他所认为的普通玩家的心情。文化创意产业,或者通俗点说是商业化的艺术,最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创作者的主观判断与市场的实际需要。诗歌是这样,老罗说这个时代诗人活不下去;电影也是这样,艺术电影往往不卖票房。只有真正普通玩家的平常心,才能看到这个市场的目标人群,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如果像我这样本来就热爱现实生活的人,或者刻薄点说被生活中琐碎事情拖累得比较多的人,最大的担心就是失去对游戏的热情。毕竟,游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John Carmack貌似后者,但是不幸的是,他的“游戏”仅仅是他所热爱的游戏程序而已。也许从他开始领略电脑技术梦幻般的神奇,从他没有时间更多的玩游戏时候开始,他就已经不再是个真正的Gamer了。所以,ID始终不是Blizzard,尽管Carmack拥有强悍的技术。这同样也是我担心的。回想起五年前为什么会把方向从游戏转向3D CG,也许就是那种技术崇拜的心情吧。其实从AppleII时代开始,所有的游戏设计难点都是在图形处理上,所以ID能牛这么长时间,但是,还是那句话,技术不等于一切,特别在游戏领域。

    补充一句,真正的后者,也就是那些真正生活在游戏中的人,时下流行的叫法:英语叫Somebody who absolutely has NO life!,中文叫“宅男”。

商业理性,强硬技术派作风与信仰。

    就像我跟蜀哥说的那样,商业性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年以来我一直在努力的学习和尝试。客观的说,我们确实体会到了这些迂回手腕得到的好处,但是关键是,我们心里面是不是真的“爽”?

    商业理性,就是利益最大化,争财不争气。信奉商业理性的人认为,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并且推而广之的认为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么认为,是不是忽略了人情绪化的一面,也忽略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信仰一说?也许这是一个信仰淡漠的时代,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就没有其他人会保持信仰。我还是那句老话,这个世界上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相信钱能交换一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讨论:40岁以前用健康赚钱,40岁以后用钱买健康。其实,何止出卖健康能够赚钱,实际上,出卖尊严有时候更能赚钱。但是拜金主义忽略的,那就是,钱,买不了健康;钱,更加买不了尊严。我经常引用周星星同学《功夫》里面一句话:“一日为兔子,终身为兔子!”

    ID的强硬技术派作风如同武侠小说,快意恩仇,酣畅淋漓!

“大学是给那些没本事又想比别人活得好的人准备的”——郑渊洁

    郑渊洁,这个2007年中国收入最高的25位作家之一的牛人,如今更能挺直腰板来说这句话了。

    传统的压力是巨大的。就连比尔·盖茨也无法脱俗。他今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道:“有一句话我等了30年,现在终于可以说了:‘老爸,我总是跟你说,我会回来拿到我的学位的!’”。

    所以,一个人,最难放下的还是名誉——或者说,虚荣?

    马云在1997年曾经说“我深信自己的选择,我至少还准备在这里“跪”十年”,其实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一个有志气的人,说“跪”时候的深意。

    然而,这些不重要了,名誉或者是虚荣,他们已经成功了。

    这个世界只有疯子才能成功。有时候回想起这个世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那几年,我都用在读书上了。其实AppleII vs CEC-I(中华学习机),90年代初期我对计算机的认识跟Carmack都还没有太大差距,但是我是一个乖学生,没办法,我无法超越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就是这样。


再别流年

2007-12-05

你可能感兴趣的:(《Doom启示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