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成人世界的焦虑,你是否也想让你的孩子出生在罗马?

                                 成人世界的焦虑,你是否也想让你的孩子出生在罗马?

      难得有周六半日的闲暇,在豆瓣书影推荐看到了《起跑线》,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后是印度中产阶级。印象里的印度电影,总是至少2小时的影片长度,搭配绮丽的异族服装、欢畅淋漓的印度式歌舞表演,然这次的观影体验让我深觉2小时花得妥帖。插曲和配乐恰到好处,人物对话也颇让人回味。总的来说,《起跑线》剧情紧凑,对我这枚观影者的吸引度高,剧情反转,反映了父母对教育极度焦虑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人性弱点,引人深思更让我深受触动。所以,才有了首次的影评尝试。


(我认真地首次执笔开写,也请偶尔刷到的你认真去看^_^)                 

1. 你是不是也想让你的孩子出生在罗马,赢在起跑线?

      主人公拉吉和妻子米塔(米图)颜值在线,有大房有豪车有幼女,堪称人生赢家。拉吉沿袭父亲的服装生意将生意做大,妻子美丽时尚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她眼中的只愿意说印地语的拉吉是个爱家爱女儿的好丈夫,但也是个摆脱不了乡土气息的“憨憨土鳖”。为了幼女皮娅能上最好的幼儿园——德里文法学校,米图不惜让拉吉舍弃旧生活的一切,购置了文法学校附近3公里内的豪宅。舍弃的,有旧的邻居好友、旧的公司及产业、旧的服饰和生活习性;换新的,则有硕大的房屋,以及将阶级、等级、流利英语看得至高无上的“成功人士”邻居。配图如下,你会深刻感受到印度老母亲对待孩子教育问题的焦虑丝毫不亚于当今的中国父母。(ˉ▽ ̄~) ~

2. 使出十八般武艺,只为孩子能上好学校

      当了父母以后,会把最好的给孩子。一部好的电影将这种生活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米图忧心幼女的教育,拉吉为了米图开心更为了女儿前程,于是剧情一层层叠进:

2.1. 花重金去辅导机构

      辅导老师埋怨拉吉夫妇起步太晚,让皮娅已经落后在起跑线上了。我惊讶这种高价辅导不光培训孩子,也要精心包装父母。印地语和只会生硬地背诵辅导老师话语的拉吉,简直就是拖后腿的存在(也是影片里的喜剧特效^_^)。。

2.2 花钱走后门,有钱我怕谁

      辅导老师的培训没有奏效,拉吉想起了富人常走的捷径和手段——花钱走后门,重金贿赂校长。这里,不得不为校长的硬气点赞,当然也为后面的剧情反转做铺垫o( ̄▽ ̄)d。不得不说,一步步摸爬滚打从底层社会变身名校校长的她,她的心路历程与后期和拉吉的对话值得细品。。

2.3 假装是穷人,骗取RTE申请名额

      有钱花不出,贿赂不灵通。米图幽怨,拉吉气愤且憋屈,逼得辅导机构的老师出了馊主意——申请“RTE”,抢占穷孩子资源。印度政府为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规定名校必须有25%的入学名额分给穷孩子。为了妻子,已失去理智的拉吉突破底线,找到中间人开各种假证明。钱,真的是个好东西,因为有钱不仅能强取豪夺,也能变“无中生有”的戏法。于是,皮娅变成了“穷孩子”。

2.4将错就错,试验穷苦生活只为蒙骗名校检查

      媒体曝光文法学校的RTE名额造假,有钱人滥用权利,买断并抢占穷孩子受Elite教育的机会。为了应付文法校长在新闻上说的实地家访,拉吉一家将错就错,不得不搬到贫民窟以应付检查。臭水沟、垃圾堆、伊蚊、老鼠、穿破烂衣衫的贫民窟邻居和之前光鲜亮丽的生活形成了极大反差。电影里和现实世界的父母都一样: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3. 人性的光辉,和金钱素来无关

      不得不说,贫民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多处值得细品和回看。拉吉一家遇到了当地的希亚姆一家。希亚姆憨厚老实,有一个同样善良的妻子和可爱聪慧的男孩。两家人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一步步将剧情推向高潮。一边是祖祖辈辈都极度贫穷的希亚姆家庭,另一边是物质优渥来贫民窟造假的拉吉家庭。你觉得会有怎么样的火花碰擦?剧情和结局让人意外且感动,但也是意料之中的结局。毕竟现实和真相会更加残酷,而人们总希望在电影中寻到希望和温暖吧。剧情让人感动,底层人民贫穷但内心炙热和善良,贫穷生活里的对白不止一次叩击了我的心弦:

3.1. 在贫穷中学会生活是一门艺术,我教你。——铁汉希亚姆

      希亚姆真的是铁憨憨,脑回路清奇。拉吉柔软干净的手掌,暴露了他并非体力劳动者的真相。善良的希亚姆认为他们曾经大富大贵但家道中落,不得已过上穷人的生活。(好吧,带偏真相当属希亚姆你最牛o(* ̄) ̄*)o,谁让你心地纯良至善呢?)希亚姆拍着胸脯,鼓励拉吉为了老婆孩子去讨生活,遂领着拉吉去做劳工。

      不到4点就挤满求生活的劳工的车站,暴挤的挂满人的公交车、繁忙快速的流水线、上厕所额度只有日均2次的苛刻工厂……这就是印度底层人民的日常,喜剧和悲剧交叉叠现……

3.2. 做父亲的,不能空手回家。

      被扣光工资的拉吉身心俱疲,抱着妻子说希亚姆分给了他工钱,因为希亚姆告诉他“做父亲的,不能空手回家”。泪目,这世上所有的爸爸,都是这么温柔和倔强吧。影片里,又有老鼠出现,经历白天难以喘息的现实生活,两人再也没有气力去赶老鼠,“那只老鼠,让它待着吧。”

      你瞧,生活就是这样,当现实残酷到连饱腹都成问题,谁还会想着光鲜和体面呢?

3.3. 选择战斗还是不去战斗,你怎么不提前和我说明白?——米图

因为贫穷这门课,不是那么容易教会的。——希亚姆之妻

      米图开始学习真正做一位贫民窟里的母亲,开始排队领水、领粮。排队领水时,遇到凶悍魁梧的贫民母亲,希亚姆妻子劝到“这不单单是一桶水,想想你的孩子和丈夫,你要为了他们去战斗”;排队领取救济粮时,米图不知面对的是政府官员,依旧沿用打水时练出来的强悍气势,却连累所有的人无法领到粮食。电影里的这一幕让人心酸和心疼,强悍并不是在贫民窟生存的唯一法则,当你面对的是政府和强权,你只得服软和低头。

3.4 谁会为了钱去拿生命冒险呢?

      好不容易蒙骗过关的拉吉为了给女儿交课外活动费,拿着银行卡去提款,被希亚姆撞见。喜剧效果加上人物的自然心理发展,拉吉不得不说自己走投无路只得抢提款机里的钱。又是善良的希亚姆,教导拉吉不应该去窃取,却用“碰瓷”的方法为拉吉挣来了这笔钱。

      拉吉此时的不理解大于良心的不安,他在医院问道“谁会为了钱去拿生命冒险呢?”这是影片中最让我咋舌和触动的一幕。拉吉,你没有穷困过,没有饥寒交迫过,没有真正感受过一个穷人的生活。所以,我原谅你问出了这样的话。

      平行世界的书本里,我们有“卖血的许三观”,也有为了孩子康复拿出全部家当去换取一个“血馒头”的老栓。而我也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午后,爸爸跟我说,他即使去捡破烂或者卖血,也要让我有书可读。

3.5 贫穷就是这样,穷人是没有资格大喜大悲的。

这是影片里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也是贫穷但乐观的希亚姆唯一一次难过落泪时说出的话。

(自己去看电影吧,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从心底里感受到他那时的无助和悲哀)

3.6. “你不是不幸运,孩子,你是最幸运的,没有录取你,是学校的不幸”。

      当官宣穷苦孩子的入学名额里没有希亚姆的小男孩时,希亚姆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但他好温柔地劝说自己的男孩,“我们足够贫穷,只是不够幸运被选中”。而当男孩顺着爸爸的话,问到是否自己很不幸时,希亚姆真的好温柔,紧抱男孩,喃喃安慰,说出了上面的话。

有这样一位父亲,这男孩以后定会所向披靡!

3.7 谁会相信劳工的孩子会说英语?

      米图和拉吉重返正常生活,他们还是有良知的,要去资助男孩就读的公立学校,以抚慰因窃取穷孩子的教育机会而自责的内心。公立学校的孩子,没有像样的板凳、书本、厕所,但同样笑容烂漫、热情洋溢、自信奔放、热爱生活。拉吉夫妇被触动了,我也被触动了。被资助后的学校焕然一新,望着自己的小男孩捧着崭新的书本朗读英语时,希亚姆激动道,“谁会相信劳工的孩子会说英语?” 是啊,即使这生活乱糟,即使这世界凉薄,只要不放弃,善良和爱能创造奇迹。

      金钱也许是实现奇迹的手段,但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4. 配乐和片尾曲

良心编剧加上走心配乐,这一部电影可以给高分。

4.1. 《Hoor》

      贫民窟里的真实的生活镜头,配上这首欢快的音乐。“卡布尔贫穷却骄傲着,卡布尔告诫你放下一切杂念;贫穷的人们,内心永远充实而喜悦;那种喜悦是金钱买不到的……”

认真去聆听,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4.2 《Ek jindari》——人生只有一次,我却有百种梦想。我会一一将它们实现。

      片中和片尾高潮时都有孩子们的这首歌,这句歌词直抵内心。我也曾经是个孩子,我也曾经有过无数个梦想。曾有过一段在国外的短暂学习经历,遇到的印度学生和老师都性格外向且敢于发声,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留学生则要缄默、沉稳许多。不要让教育失去本质,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打破权钱交易和阶级至上,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善良,选择做一个好人,选择自己该走的路。 

亲爱的孩子们啊,你们会像太阳一般闪耀,勇敢地筑梦逐梦吧!

亲爱的父母们啊,适当地撕下这社会强加给你们和孩子的成功标签,让孩子肆意成长,让自己收获宁静安详。

是谁说,生在罗马就赢过一切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成人世界的焦虑,你是否也想让你的孩子出生在罗马?)